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借勢實質上就是道家最高行為準則“契道”應用之一,當然,如果將‘勢’理解成‘萬物執行的趨勢’、把‘道’理解成‘萬物變化之規律’的話。兩者就幾乎可以劃等號了。所以借勢既可以看作成功的手段,又可以上升到人生的高度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一節 有了前奏 這後面的事情也就好辦些
第十一節 有了前奏 這後面的事情也就好辦些——人情與人脈
我一向都是比較獨立的人,不喜歡去附和別人,也不歡喜受人干擾,我不想欠別人的,也不想別人欠我的。所以一向都是獨特立行,更鬱悶的是,很多的時候我想做的事礙於誰誰誰的面子不得不放棄,明明有的時候我不想買別人的賬,卻不得不買賬,很多的時候按規則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支菸卻解決了。我那個時候完全搞不懂,這是什麼意思!我也覺得這完全跟什麼法制社會不一樣嘛。於是我一個人跑到上海,美其名曰為了見識上海的先進的國際理念,實際上是怕了不厭其煩的應酬。我思考了其它國家的情況,卻發現中國有一個怪現象。
人情!
經過多年的思考,直到現在我才想到當時我是多麼的單純,還好,我的思想已基本成型,所以不會像以前一般那樣對這個東東過於敏感了。存在未必有意義,存在必有理由。於是,多年後,才知道我當年錯的是多麼的離譜。
人情存在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推翻了封建主義,將封建主義的很多東西拋棄不用了。這給我們一種錯覺,認為封建主義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不得不承認,很多東西,幾千年來已經形成了傳承,根本不存在於形式之上,比如,重男輕女,迷信,宗教,文化……中國人是最重視傳承的,尤其是子嗣宗族的傳承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宗族,宗族旁支,聯姻,將一個單傳的家族開枝散葉,這是人情關係的一方面,如今雖然這種宗族關係已經弱化了,不過,卻以另外的形式存在,堂關係,表關係,叔關係,子關係,同樣是一張龐大的關係網。這種關係網因為血緣或者親戚關係而存在。將單獨的個體聯絡在一起。因為這種關係,往往引起這樣一種現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因為這種關係包含了一種信任關係在裡邊,我要做一件事不用自己的親戚,還能用誰?不用親戚何以保證忠誠度與凝聚力?這就是利益共榮,一開始就將大家的利益綁在了一起。所以長時間都有任人唯親的現象存在,包括現在。同時,在社會中不僅僅是宗族關係,還加入了利益關係在裡面,這種利益關係尤其體現在官場之中,利益又把利益相關的一群人給凝聚在一起,形成一枯俱枯,一榮俱榮的局面。這又是一張網。
再就是權力結構的問題,自古以來,社會中的權力分配都是不平衡的,商場官場都是如此,權力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因為缺少一個強而有效有監督機制,於是這種權力對資源的調控有著相當大的隨意性,即可以呼叫資源這樣,也可以呼叫資源那樣,比如,招商,招標,我可以給你,也可以給他,於是這些就出現了,透過禮物,吃飯等方式取
得聯絡,從而為自己取得利益,當然取得聯絡並不是一定要取得利益才運用這些手段的,也有可能是為取得潛在的利益,可以算作是感情投資。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拋磚引玉”過程,也是一個“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的局面。中國人還有一種習慣,講義氣,講面子,這種義氣與面子有的時候會奇怪的凌駕於法律與道德之上,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如果我收了你的桃,卻不還你李,那麼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所以不管是因為無奈,還是因為利益,逐漸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現象,禮尚往來,禮多人不怪。變成一種時尚。這諸多因素雜在一起變成了中國這種特有的關係網——人情網。這裡我再出一個餿點子,當然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了,就是在選擇那一節裡講的“以舍之名行取之實”在人情事故中有很大的應用,先取後予,剛才講到中國人喜歡,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又喜歡禮尚往來,那麼這樣,假如你給了某人“一”,雖然你不要求他還,但是,在道義上與精神上他就已經欠了你“一”,那麼,你要叫他幫忙,他就不好推辭,於是,我們時常出現這種情況,誰誰誰以前幫我們做過什麼事,有一天,他要我們幫他做什麼事,儘管想拒絕,但也拉不下面子。反之,你幫了誰誰誰,那麼你要誰誰誰幫忙,這也是理所當然,就算誰拒絕了,他也會因為“欠一”而心中有愧,而人情、關係就在這樣的我幫你,我坑你,我幫你,我坑你的過程中建立起來了,當你來我往多了,最後誰也記不得總的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