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理論,是不是真理?不是,它們是公理,公理是不能證明的又符合大眾統一認知的理論,如果真理存在,那麼它同樣是不能證明的,能被證明說明它不是真理。
我想起老子的“道”,這個被奉為至理的東東,“道無形”“道即是無又是有”“道生萬物”……有了這些解釋,實際上我對“道”是什麼已經懵了;唯物中有一句話叫“無形而有質,“道”應該就是這樣的東東,我還遇到一個東西也是這樣的,“意識”也是無形而有質的,可是按我的理論與理解,“有質必有形”,在我的概念中“意識”只是一種功能,“道”只是一種概念,這明顯與前人不同了,不管是“道”也好,“意識”也好,這其中涉及到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有無”的界限。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無是怎麼轉化成有的,有無的界限是什麼。前兩個問題有人能給出答案,但後兩個實在是,哎,已經超出本人的思維極限了。這個問題可以直接解決,“道化萬物”的過程,或者“大爆炸那個點怎麼來的”或者“絕對意志”的產生這類的問題,但本人實在不相信有人能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這一章的第七節本人是打算寫“有限與無限”的,最後就卡在這個問題上,導致整節扔掉,有限與無限的界限是什麼?它的實質就是問有無的界限是什麼?這個問題太難了,難到所有的大拿都不得不模糊這個問題,“道生一”道是怎麼生一的?模糊了;“有無相生”有無是怎麼相生的,模糊了。而解釋的方法就只有哲學的第二個弊病:以現象解釋現象。比如:“你看,我們從沒有中來,若干年後又化為沒有,這不就是有無相生嗎?”這個比喻很形象,一般人可能還會被這個答案唬住,但在這裡,從理論上探究,卻於事無補,要解答這個問題只有“有無相生原理”及“有無相生模型”,其它的,都只是在概念上轉悠。就如“哥德巴赫猜想”所有的論據都只能是現象,相信,“窮舉法”是證明不了“真理”的,所以,很多理論都預設了“有無”的轉化問題,從而忽略“無憑什麼化為有”這個問題。
根據本人前文物質倒金字塔可以看出,世界到了“根源”層次,就變成無可追溯了,也就是說,最基本,最本源的東東,可能超過了人類的認知極限或者說認知手段的極限,於是人們就這一部分給“具象化、擬人化、理想化、絕對化”,這就是“真理”。於是有人以追求這一部分本源理論為目標,加上自己的理解,於是就形成了上面各大拿們的“什麼什麼說”,我來講講“四化”吧,具象化:就如“道”“本源”“本質”,世界執行的本源是以運動規律體現出來的,實際上與物質運動是密不可分的,但“真理”這種說法就把密不可分的東西給剝離開了,“道”應該就是指“指揮物質按規律運動的東東”,就如人們把思想與行為剝離。把世界的本源概念化、抽象化,於是變成一種“類意志”的東東。擬人化:上帝,神,就是這類本源的體現,至於“道”“規律”“意志”等,雖然看起來感覺不同,實際他們同樣做作“上帝”的事,只是不具有“人”的感情而已。理想化與絕對化都是指“真理”的無侷限性,既然是真理,必然是沒有侷限的,我們看,有的理論這一時代是對的,下一時代就不對了,這就是時間的侷限性,比如“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風光了千年,如今變成了反面教材。而真理,應該是適用與萬物,適用與任何時段的,但根據人本身的“時空”侷限性來看,這樣的理論顯然是不存在的,因為人本身不管是身體,思維,認知,想的到的,都充滿著侷限,那麼這些侷限性必然體現在理論中,於是,具有無侷限性的“真理”也就是找不到的。至少從目前來看,沒有任何一個人找到了真理。
前文有述,真理是虛無縹緲的,我們對於世界只能是接受、發現與應用,這是物質本身侷限性決定的,具體來講就是接受世界,發現規律,應用方法。這就與本書的宗旨相聯絡了。比如,我發現了斜面在運動中會產生升力,於是我做出來了風箏,這是規律的發現與應用;再比如,我發現人人都好面子,於是我發明了“拍馬屁”,這也是規律的發現與應用。可見,我們的生活,科研,進步並不是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為理念的,而是以原理的應用化為目的了。
所以這個出發點才促成本人最最重要的思想的形成:有原理,無真理。
什麼是原理什麼是真理,這個有點繞與暈,看下圖:
世界的確是存在最本源的東東的,也可以說我們如今看到的一切都是本源的體現,這是對的,但是,由天平受力模型與蜂巢聯絡模型知,對事物影響最大的是最近的因素,作為一個人,那麼人的眼光必然不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