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古書當然好了。書店裡有《中國可以說不》、《WTO手冊》的民族意氣和全民牛逼,有金庸、古龍的拳頭,有衛慧、棉棉、九丹、木子美的枕頭。書店外有網咖卡拉OK,有茶樓酒吧,有髮廊影院。資訊時代了,事煩時窄,難做的事情,前輩大家說不做就當然不做了。
現在看來,沒有比“不讀中國古書論”更荒謬的了。
魯迅說“不讀中國古書”是因為他是魯迅。不提他的私塾幼功,單是他自1912年到北平教育部任職開始,至1936年於上海逝世為止,數十年間,購書讀書,每年日記都以一篇書賬結束。從現在的人口構成看,能認全魯迅書賬上所有漢字的,百無一人,能瞭解一半書目內容的,千無一人,看過一半書目所涉書籍的,萬無一人。簡單地說,如果杜牧和柳永痛心疾首地對你說,歌寮夜總會無聊之極,小蠻腰小肥屁股無聊之極,你要打個大大的折扣。另外,魯迅說“不讀中國古書”是因為1925年。那年月,中國上下,擺不穩一張書桌,“昔宋人議論未定,遼兵已渡河”,還是學些造船造炮、金融會計這類的西學,然後做起來富國強兵要緊。
曹聚仁說“不讀中國古書”是因為他犯了一個邏輯錯誤。曹聚仁篤信顏李學派讀書論。顏元說:“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李塨說:“紙上之閱歷多,則世事之閱歷少。筆墨之精神多,則經濟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曹聚仁的推理如下:顏李認為“開卷有害”,顏李是中國古人,顏李讀的當然都是中國古書,所以顏李認為應該不讀中國古書。
其實顏李只是認為“開卷過多有害”,知行應該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