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 (第3/4頁)
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被分薄之事,這是題中應有之意,是應該的。
相反,如果是告狀之類的奏章,顧青雲肯定不會透過公開的途徑上呈,直接遞到通政司那裡才是最好的辦法。
當然,顧青雲現在這麼做是有一定風險的,萬一有上官冒領功勞或者是不屑於你寫的東西,那就得想另外的辦法,還會得罪上官。只是以顧青雲如今的名氣,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這種事。
為何?因為名氣。
是的,名氣,不管是因為他寫出的算學書還是因為一系列的話本,顧青雲都在朝中和民間擁有一定的名氣,雖說稱不上人盡皆知,但起碼不是無名小卒。他寫出來的奏章,即使不是字字珠璣、驚天動地,他的上官看到後也會分出一點耐心來看,不會隨手擱置在一邊,丟到垃圾桶,不見天日。
也就是說,顧青雲寫出來的東西,已經有讓人重視的資格。
而這才是他一直追求的。無論是努力寫算學書,還是為了掙錢寫出的話本,歸根結底,顧青雲最想要的還是名氣,也就是影響力。
對他而言,有名氣才有安全感,有名氣才有被人重視的資格。他私心覺得,只要他以後不作死,就憑他現在努力出來的成果,以後萬一捲進什麼官場風波,別人最多是把他貶官或是解除官職,不會趕盡殺絕。
還有一點很重要,他的成名是在進入體制後的事,不是在進入體制前。
比如李白,他所在的時期是憑詩賦取士的年代,以他的詩才考中進士似乎是輕而易舉的。只是歷史上,李白不知是因為何種原因沒有去應考,那任憑他有驚天的才華,還是很難進入體制,不說其他官員對他的排斥——一個人太過於優秀總會讓其他人產生威脅感,即使他進入體制,還是會覺得格格不入,歸根結底,不說性格等其他方面,顧青雲相信,因為他太過於有名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像李白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科考前名氣大如天,偏偏最後名落孫山的有大把。
這個問題顧青雲和方仁霄曾經探討過,兩人一致認為這得看當時主考官的性格,遇到一個愛才的就有很大可能錄取,遇到一個內心陰暗的,直接把你黜落,還有理有據。
顧青雲一路從科考走過來,期間遇到過那些名氣吹過頭的,只能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是體制內成名就是另外一種待遇了,大家都算是同類。比如他,會感覺很多時候做事比其他人方便一些。
所以此時他寫的奏章能被封尚書點名表揚,說明事情已經成功了一半,現在就看皇帝和朝中大臣怎麼做了。
晚上回去和方仁霄說起此事時,顧青雲稍有得意,道:“老師,如果朝廷真根據我寫的策論來做,那雲南的賦稅每年都能輕易完成目標,不用我們東拼西湊了。”今年的考核,雲南還是排在倒數,收到的賦稅很少,為此雲南司又被封尚書點頭批評一頓,只是大概是習慣了,大家都面無表情。
只有他臉皮稍薄,有些不自在。
這次方仁霄沒有再取笑他,畢竟當初顧青雲寫完後,他是看過的。對於弟子建議朝廷引入內地先進的工具和高產的農作物,他是極為贊同的。
民以食為天,只要當地的百姓能吃飽飯,對朝廷的忠心自然上升。
至於如何開發鹽礦,奏章上更是寫得清清楚楚。尤其弟子所說的什麼天然鹽礦,取自什麼地下幾百米的鹽池,無汙染,純天然,是什麼精華,吃了對人體好,比一般的食鹽能賣出的價格更高,專門走上層路線之類的,更是引起他的興趣,覺得如果實行起來的話,賦稅真的可能漲一大截。
到時真是如此,這意味著弟子立了一功。
“不錯,你寫的奏章雖說沒有文采,乾巴巴的,但簡單明瞭,裡面有圖表和詳盡的資料,可以透過你畫的那個什麼座標看出資料的高低變化。這很好,看來西學還是有可取之處,你何時把《幾何》翻譯過來,老夫要第一個看。”方仁霄如今不再打擊他了,他發現這個弟子性格太過於溫和,沒有太大的進取心,手中握著一把還算好的牌,偏偏就是不打出去。
所以他如今一逮到機會就是讚揚他,鼓勵他。
不過有時他想,如果弟子真變得和其他官場中人沒什麼兩樣,每天汲汲營營追逐著名利,那還是他嗎?
想到休沐日弟子偶爾陪自己去釣魚時,其他老友看向自己羨慕的眼光,他又猶豫了。
罷了,弟子想如何做就如何做吧,他今年年底就致仕,不管這麼多了,最多是為他把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