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46年落成。隨後又建起了主要供軍政人員祈禱的聖約翰大教堂,而當時總督府還沒有影子。從首任總督璞鼎查、第二任總督戴維斯、第三任總督般含,一直到第四任總督包令,都先後住過租賃的房舍,皇后大道、美梨練兵場旁邊、“兵頭花園”、堅道和春園街都曾經是臨時的“總督府”所在地。上亞厘畢道的總督府在1851年才開始興建,歷時四年,至1855年竣工,正在任上的第四任總督包令從春園街搬過來,成為入主新總督府的第一人。
新總督府的成本估價為一萬四千英鎊,而英國殖民地加爾各答總督府的造價卻高達十六萬七千英鎊,印度總督府僅保鏢就多達一百三十人,還養著一百四十六頭大象,可見佔地之廣相比之下,香港總督府就小得多了,因為當時英國政府還沒胡料到香港日後的經濟飛速發展,它在殖民地排行榜中的地位仍然相當低微。但儘管如此,新總督府比起以往租賃的臨時住所,還是寬敞、宏偉得多了。這座具有濃郁的殖民地色彩的建築,外形和“旗杆屋”非常相像,藍本都是英國17世紀著名建築師瓊斯設計的皇后別墅,磚牆瓦頂,樓高兩層,三面都有深洞陽臺,正面中間部分設計了頗具氣派的愛奧尼亞式柱廊,為了適應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在柱廊的上部和左右兩翼所有的窗戶都增加了木製百葉窗,通風、透光而又遮陽。與“旗杆屋”不同的是總督府的兩層樓下又依據山勢增加了一層地庫,用堅固的花崗岩砌成一排連續的券門,支撐住整座建築,從外面看上去則像是三層樓了。樓前綠草如茵,草坪的兩側有馬房和工人房,北向的人口設有專門的停轎處。穿過草坪便進入大樓的一層,這裡有總督的辦公室、客廳、飯廳、圖書室,還設定了供總督休息遊樂的桌球房。兩條樓梯通往樓上,一條是工人和傭人走的,另一條供主人專用,樓上便是總督的私人住宅了。花園在大樓的後面,一條雙環扭結式的樓梯通往半圓形的守衛室,全副武裝的哨兵從高處監視著地面,大樓庭院門口筆直地站著荷槍實彈的門衛,日夜守護著總督和他的一家。
在香港開埠之初,這樣一座總督府已是十分威武煊赫。
包令退休之後,它又相繼傳給了第五任總督赫科萊斯·羅便臣、第六任總督麥當奴、第七任總督堅尼地和第八任總督軒尼詩。在軒尼詩任職期間,香港作為國際重要商埠的地位已非當年可比,外國政要和使節的來訪日漸頻繁,英國的威爾斯王子和維多王子也到港訪問,送走迎來應接不暇,還有每年的女王壽辰都要大肆慶祝,授勳儀式也是在總督府舉行,一樓的大廳已不敷使用,連樓上的總督私邸和樓下的花園也要用來招待賓客。軒尼詩感到總督府太小了,由行政局批准撥款四萬元港幣,準備修建附屬設施。這一計劃跨越了第九任總督寶雲的任期,直到1887年第十任總督德輔執政時才付諸實施,在現有大樓的右側增建了一座新樓作為副翼,於1891年落成。
新樓的風格與舊樓基本一致,也是樓高兩層加一層地庫,但由於地基較低,看上去比舊樓矮了一截,補救的辦法是在樓上加了隆起的中國式屋頂,使這座西洋式建築多少塗上了一些東方色彩。另一個與舊樓不同之處是在前後兩面的正中各增加了一個希臘式的三角形山牆,從而帶有一些文藝復興式的味道,整座建築將古今中外雜糅,也就說不清是什麼風格了。新樓與舊樓之間由寬闊的樓梯相連,一樓不僅有大飯廳和客廳,而且還設有大舞廳,總督閣下所舉行的重大活動都有足夠的場所了。政府山前面再沒有高大的建築物遮擋視線,從面北的柱廊和窗戶縱目遠望,港島北部的海濱景色盡入眼底,居高臨下的總督府佔盡風光。
現在,海空夕陽斜照,給聳立在政府山的大樓鑲上了一圈金邊,樓頂前沿筆直的旗杆上,紅白藍三色相間的“米”字旗迎風招展。正是喝下午茶的時間,在總督的辦公室裡,第十二任總督卜力和他最重要的助手輔政司駱克一邊品味著濃得發苦的非洲咖啡,一邊切磋著忙得放不下的政務。曾經擔任第十任港督的德輔在卸任後所寫的回憶錄中說過:“總督需要親自過問的事情很少,各項工作自有輔政司去處理,圖清閒的港督只需在別人起草的檔案上籤簽名,即可舒舒服服地把總督做到任滿。”但實際上,德輔自己並沒有享受到這份清閒,他上任之初便親自起草了旨在扼制華人業主勢力擴張的《歐人住宅區保留法例》,在五年任期之中,開始了維多利亞港中區的填海工程,建成了山頂纜車,成立了兩家大型股份公司置地公司和電燈公司,並且還擴建了總督府,忙得不亦樂乎。他的繼任者第十一任總督威廉·羅便臣更沒有閒情逸致,不僅被財政赤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