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理地跟著附和:“中國人拿沒有原則當做最好的原則。”
於是“沒有原則的原則”不脛而走,甚至懷疑老子的精神,以及孔子“無可無不可”的主張。這些正是造成對中華文化的錯誤認識的原因。�
請問任何一位中國人:“你有沒有沒有原則?”答案千篇一律:“我除了有原則之外,還有什麼呢?”中國人的血型,以O型居多,固執得很,哪裡會沒有原則?�
孔子教導大家“三十而立”,其實是希望大家不要太早確立原則,以免在弄不清楚道理的真相之前,便把原則確立下來,害人害己。一個人15歲時,能夠立志向學,抱定“學則不固”(學習的目的是多發現一些可以參考、選用的代替性方案,使自己更加不固執)的態度,一直到30歲時,博學多聞,還要防止“不求甚解”的缺失,才能夠立下原則,以收“擇善固執”的效果。從“不固”到“固執”,成為個人修養的必經過程。這中間的時間、空間因素,必須仔細把握。因為任何原則,都會因時、因地而變通,以至看起來每一次的表現都不相同。�
有原則地應變,叫做“以不變應萬變”。變來變去都不致叛離原則,稱為“萬變不離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