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頁)
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地位,使之成為在現代文學的巨人。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詩人(1)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詩人:馬雅可夫斯基
身份:蘇聯詩人
死於:1930年4月14日(終年37歲)
死因:自殺
地點:莫斯科
評價:天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是20世紀50年代過來的人最熟悉的蘇聯詩人。他置身於風起雲湧的革命年代,大量的革命經驗和深入的體驗、實踐,是他詩歌創作最直接的源泉。他的詩歌,除了早期有極小一部分未來主義詩作以外,其餘絕大部分都是戰鬥的,為著人民美好的事業吶喊。馬雅可夫斯基是一個富有個性的、同時又極端負責任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以他短暫而光輝的創作,和高爾基一起,堅實地站在了蘇維埃文學奠基人的位置上。代表作有長詩《列寧》《好!》等。
在馬雅可夫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與他一樣有才華的詩人很多,有些並不亞於他,甚至高於他,如帕斯捷爾納克、曼德爾施塔姆、葉賽寧和稍後一些的特瓦爾多夫斯基等。馬雅可夫斯基的成名在於“莉麗婭的努力爭取和斯大林###的需要”。莉麗婭上書斯大林說馬雅可夫斯基的詩“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是最強有力的革命武器”,馬雅可夫斯基隨即被樹為“蘇維埃時代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在樹馬雅可夫斯基為“最革命的詩人”之後,得到最多的是莉麗婭,她在物質和精神上佔盡了便宜。
馬雅可夫斯基愛上莉麗婭之時,正值陷入失敗的初戀帶給他的沉重的打擊之中。對馬雅可夫斯基來說,這是他一生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持續了15年之久。在勢利父母的威逼下,心上人被迫嫁與別人。世俗的銅臭,玷汙了姑娘純潔的愛情,也使年輕的詩人領略了世事的渾濁。此後,莉麗婭成了他的詩歌唯一的女主人和第一個讀者,他還把許多重要的作品獻給了莉麗婭,把獻詞印在卷首,讓人們都知道自己對她深厚的感情。馬雅可夫斯基在自殺前的絕命書中,仍發出了聲嘶力竭的吶喊:“莉麗婭,愛我吧!”可見對她用情之深。
但莉麗婭卻是一個頗有心計而且居心叵測的女人,可以說,馬雅可夫斯基的死與她有直接關係。她數次阻撓和破壞馬雅可夫斯基與其他女人發展關係,而自己又不肯嫁給他。莉麗婭早已結婚而且很愛自己的丈夫,馬雅可夫斯基不過是他們夫婦的搖錢樹和擋箭牌。特別是馬雅可夫斯基自殺之後,成為了“定格”的“無產階級的革命詩人”,更變成了他們夫婦永久不變的“保值品”了。他們吃了馬雅可夫斯基一輩子。
在莉麗婭之後,馬雅可夫斯基對女性的愛轉移到新結識的波倫斯卡雅身上。這是他一生中的最後一次愛,也是他嘗試組建家庭的最後一次失敗。馬雅可夫斯基是在心情最壞、最需要慰藉時與波倫斯卡雅相愛的。和莉麗婭一樣,波倫斯卡雅也是個有夫之婦。1930年初,馬雅可夫斯基向波倫斯卡雅提出結婚要求,並要求她同丈夫揚申離婚,同時離開劇院。對此,波倫斯卡雅回答說,她會成為他的妻子的,這一點她決心已定,不過她“需要好好想一想,怎樣更好更妥當地對揚申說”。至於離開劇院,她辦不到,她熱愛自己的事業,認為“如果辭掉工作,那麼我的生活便會變得空虛,這將是無法彌補的”。在這種情況下,兩人經常發生爭吵,有時和解,有時抱怨,有時甚至態度粗暴,互不相讓。與此同時,文藝界對馬雅可夫斯基的圍攻日益加劇。詩人的神經是敏感而脆弱的,但他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和支援。
1930年3月下旬起,這位長期持續疲勞的鋼鐵漢子患了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在病中,他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孤獨。他過去的一些朋友,由於鬥爭形勢的需要紛紛疏遠了他。痛苦折磨著他的肉體,腐蝕著他的靈魂。他需要親情的慰藉,然而生活給予他的實在太少了。4月7日,他抱病參加了一次詩歌朗誦會。當時,有些懷有敵意的青年故意搗亂並辱罵他。他悲憤至極,在會上甚至講到了死。他說:“當我死了的時候,你們會流著感動的眼淚讀我的詩……”後來,他走下講臺,坐在講臺的臺階上,閉著眼睛,把頭抵在牆上……此刻,心力交瘁的詩人已經絕望。他以為人民已經不再需要他的詩歌,而這對以人民的藝術為生命依託的詩人,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詩人(2)
精神瀕於崩潰的詩人想在愛情中獲得拯救,像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可真正的愛情又是那麼不易獲得。4月14日早晨,馬雅可夫斯基約波倫斯卡雅到魯北揚卡談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