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年第一流的演員和節目,一出手就吸引了全國觀眾的視線,獲得了很大成功。
由於1983年春節晚會的成功,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一時間好評如潮。春節聯歡晚會的模式也基本形成:茶座式、主持人串聯、歌舞穿插等,之後的晚會基本沒能掙脫最早的模式。有趣的是,隨著1983年春節晚會的成功,1984年的電視機的銷售也異常火暴,很多人家在春節前購買電視機,就是為了能看到春節聯歡晚會。電視機的普及,又使春節聯歡晚會深入到千家萬戶。這與黃一鶴導演最初的設想是一致的。
黃一鶴導演在籌劃1983年春節晚會時就說,要把春節聯歡晚會辦成一個“年年都叫得響的金牌節目”。黃一鶴導演的設想輕而易舉地就實現了,甚至被超越了,CCTV的春節聯歡晚會在第一年就打破了所有節目的最高收視率,而且成了中國電視節目的“王中王”,幾億人民在除夕之夜同看一臺晚會,這在中外電視史上也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春節聯歡晚會出現之日起,就不只是CCTV一個電視臺的一臺晚會,而是一種文化,是融傳統文化與娛樂文化於一體的新世俗文化,春節晚會年年看,年年看來年年煩。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一部分。設想,如果哪一年中央電視臺不舉行春節聯歡晚會,肯定會有無數的中國人感到這個年過得不像“年”。這是春節聯歡晚會編導們值得自豪和驕傲的,有人把它上升到“新民俗”角度來研究。雖然稱之為“新民俗”有些為時尚早,是帶有前瞻性和預付性的美譽,但春節聯歡晚會現象的形成委實是件不易的事。幾十年來,我們曾經試圖將很多有價值、有思想的活動深入人心使之成為“民俗”,但很快都隨著運動的結束而結束,成為匆匆的文化過客。而春節聯歡晚會居然在近二十年內經久不衰,箇中的意味是很值得探究的。
春節晚會與中國足球
春節聯歡晚會雖然一炮打響,一舉成名,但對春節聯歡晚會的評價一開始就備受輿論的關注,眾說紛紜,成為全國人民議論的焦點。
1985年,導演黃一鶴試圖創新,第一次將晚會放在北京工人體育館搞。兩個籃球場大的舞臺,高臺樓閣、小橋流水、燈光閃爍。演員陣容也較前兩年強大,香港的汪明荃、羅文。斑斑,臺灣的朱宛宜等。音響也直接從香港運來,因運輸不便,從20噸減為8噸,但晚會一開始就亂糟糟的,電視螢幕上黑壓壓的一片,很不明亮。留學美國的陳沖說了句“你們中國人”更是犯了眾怒。晚會還沒結束,就有人打電話批評這是一臺糟糕的晚會。“場面亂糟糟,港臺味太濃,新節目太少”,批評信從全國各地雪片似地飛來。領導層反響也很大,據當時的廣電部副部長謝文清說:“別提了,初一在大會堂團拜,上至中央領導下至一般幹部,每個人都劈頭蓋臉地質問‘你們搞的什麼晚會?’我無地自容。團拜會上一個主要的話題就是昨天糟糕的晚會。”事後,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中專門播出一條“本臺節目”,公開承認錯誤,接受觀眾批評,表示要認真檢查,努力改進。1985年的春節晚會成了晚會史上的滑鐵盧。
多次春節聯歡晚會的主持人倪萍
有了這樣的教訓之後,春節聯歡晚會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之後,導演雖然不斷換,創新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晚會的大格局至今未變,變也只是個別節目和個別人物的調整,並沒有大的變異。但對春節聯歡晚會的議論卻一浪高過一浪,人人都看幾乎又人人口誅筆伐。有人說中國足球終於找到了患難兄弟,這就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仔細想想,也確實有很多共同之處。
首先是教練/導演。眾所周知,“中國國家足球隊教練”這個稱號是一頂不折不扣的“荊棘王冠”,雖然戴上它立即就會“天下無人不識君”,然而出的這“名”是美名還是惡名呢?黯然離去的霍頓們心中最為清楚。同樣,這幾年春節聯歡晚會的導演,雖然沒有像曾雪麟、年維泗那樣收到過上吊繩子、刀片,但在此起彼伏的不滿、嘲諷聲中,日子恐怕也不好過。今年孟欣、倪萍兩位女將又競崗應標,明顯是對“大鬍子”們的趣味不滿意,讓“女足”教頭當主教練了,或許有一天,春節晚會也會請來洋導演的。
其次是花了大錢辦不好事兒。中國男足隊員的高薪金一直是輿論的討伐物件,養個足球隊得淌水似地花銀子。春節聯歡晚會的開銷也一年比一年看高,是不是全由中央電視臺出?不知道。反正開始有人指責春節聯歡晚會“不負責任地花納稅人的錢。”
再次是比賽/演出前的神秘感。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