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御姿態,不過德國也一直在悄然地謀求向海洋方向發展。早在1864年,當普魯士透過普丹戰爭奪取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兩個公國後,就著手開鑿著名的威廉皇帝運河(即基爾運河)。這條運河開鑿成功後,將體現出重大的戰略價值——當時德國海軍認為,由於波羅的海只有一個出海口,很容易受到英國海軍的封鎖,當這條運河鑿通後,德國海軍力量在戰時可以迅速在波羅的海與北海之間安全轉移,而不必受到斯爾格拉克海峽(丹麥與挪威之間)的限制。另外,這條運河還有利於以弱勢的德國海軍應對優勢的英國海軍,因為當英國海軍規模只有不到2倍於德國海軍實力的情況下,英國海軍難以同時封鎖海峽和運河兩個出海口。
俾斯麥時期的德國海軍防禦策略雖然是低姿態的,但卻也符合德國的海上安全需要,其海軍依託海岸掩護,能夠有效保護重要出海口和港口。當然,這時的德國海軍還遠不具備公海航行和作戰能力,不能保護其海外殖民地和打擊敵國海上交通線。不過,在海軍建設思想以及戰略思想方面,德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仍沒有形成清晰的、切實可行的海軍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