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頁)
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路由長江、漢水而下,彙集到揚州,入漕運河轉運到黃河,再由黃河逆流而上進入渭河,最終運抵長安城,集結在龍首塬上。
擴建後的大明宮巍然屹立於龍首塬的塬頭,它比太極宮規模更大,也更加雄壯。它的出現,宛如明豔的朝霞映照著澄淨的天空,令本已偉岸的長安城平添了一份瑰奇與華麗。此時的大明宮,已經不復以避暑夏宮的身份出現,而是作為皇帝理政安寢的重要場所,成為唐朝的權力中樞,以全新的強者姿態亮相於歷史舞臺。改變了身份的大明宮,註定要成為歷史的華麗舞臺,等待著一幕幕大戲上演。可以說,從一開始,大明宮的登場便是處在權力與血緣的雙重迷霧中,虛虛實實,恍若迷城中的幻影。
當時著名文人賈至寫過一首《早朝大明宮》,全詩是:“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裡,朝朝染翰侍君王。”寫盡了金鑾玉閣的旖旎輝煌和莊嚴氣象,在當時極為引人矚目,杜甫、岑參、王維都曾作詩相和。
盛唐130年:大明宮3
從第一眼看到大明宮的正南門——丹鳳門時,就能強烈感受到大明宮的壯麗。丹鳳門號稱盛唐第一門,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一座城門。
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其規格在大明宮諸門中最高,為最高等級的“五門道制”,即有五個門洞,屬於規格最高的城門,形制與規模甚至遠遠超越了長安城外郭城正南門——明德門。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只有北京的天安門可以與丹鳳門並駕齊驅。
丹鳳門的每個門道東西寬九米有餘,門道間的隔牆寬三米,整個城門墩臺基礎東西長七十五米,南北進深三十三米,比北京天安門的門道還要寬闊。整個丹鳳門東西長達二百米,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氣勢恢弘,宏偉大氣,充分體現了大唐皇家建築的巍峨壯麗。不過,唐朝的城門是在用磚包砌的夯土門墩上架上橫木,再在橫木上加蓋門樓。由於門樓是木製建築物,因而會比後世的青磚券式門洞更容易毀於戰火。那麼,此門為什麼要以“丹鳳”為名呢?
丹就是赤,意即紅顏色。丹鳳門為正南門,正對南方,在陰陽五行學說,南方為火,火為赤。鳳就是鳳凰,為傳說中的神鳥。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鳳凰跟天上神物的龍一樣,都具有非凡的象徵意義。傳說在君王德政清明時,就會出現“天降丹鳥,河出應龍”的祥瑞。《山海經·南山經》中記載說,只要鳳凰一出現,“天下安寧”。古人用“丹鳳朝陽”來形容極為稀有的吉兆,《詩經》中則說:“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用鳳凰暗喻賢才,朝陽暗喻盛世,即賢才逢明時盛世之意。正因為丹鳳寓意吉祥,所以被選為大明宮正門的名字。唐肅宗至德年間,曾改“丹鳳門”為“明鳳門”,但不久後即恢復為“丹鳳門”。
丹鳳門還不僅僅是一般的通道門徑,門上築有高大的樓觀,雄偉氣象,令人仰望,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改元、宣佈大赦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也是宣示皇朝政令、禮儀的重要場所,地位如同太極宮中的承天門。唐玄宗之前,大赦、改元的敕令多在太極宮的承天門宣佈,唐肅宗執政後,皇帝起居在大明宮,故而大赦、改元的詔令改在丹鳳門宣佈。唐肅宗改元、唐德宗登基之大典,以及後來的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大赦之典都是在丹鳳門門樓上進行的。唐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攻佔長安後稱帝,也是登丹鳳樓下制書。
只是要出入這扇門,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唐朝制度,開啟殿門要核對魚契,稱為“勘契”。魚契是用檀木刻成的魚形信物,兩相契合,一存宮中,一存門使處,魚契相合時才開大門。之所以要將這種勘驗的信物刻成魚形,是因為在古人看來,魚白天黑夜從不閉眼,因此“門鑰必以魚”,這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
從丹鳳門而入,就是大明宮。大明宮的南半部為朝政建築區,其中三大殿又構成前、中、後三個空間:前為“大朝”,以含元殿為主體;中為“中朝”,以宣政殿為主體;後為“內朝”,以紫宸殿為主體。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仿照。
“大朝”含元殿為大明宮主殿,依塬而建,殿基高出地面十五、六米,高大雄偉。站在含元殿前,視野極為開闊,終南山清晰可見,長安街坊盡收眼底。唐人李華在《含元殿賦》裡作了十分逼真形象的描繪:“進而仰之,騫龍首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