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們到底何去何從呢?依我之見,我們顯然應當碰一碰唯一的運氣——採取強硬行動,寄希望於我們在中東的朋友立於不敗之地、敵人垮臺、石油得救。不過,這可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決定。”
20年後的又一個“萊茵蘭”
艾登?麥克米倫及其親信,以及法國總理居伊?莫萊和同僚們面對危機,深深地陷入了歷史的沉思。在他們看來,納賽爾就是墨索里尼再世,甚至是一個新出現的希特勒。在1958年的夏季和初秋,艾登彷彿看到,納賽爾正在推行一套似曾相識的擴張計劃。在他看來,納賽爾所著的《革命哲學》讀來頗似希特勒的《我的奮鬥》。納賽爾也希望建立一個帝國。他在書中強調,阿拉伯世界在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中應當把控制石油——“文明的命脈”——與使用暴力相結合。納賽爾宣稱,失去了石油,工業國的所有機器都“不過是一堆鏽跡斑斑、無法運轉和毫無聲息的廢銅爛鐵而已”。艾登已經作過妥協的嘗試。他曾經運用巨大的個人威望在1954年同埃及解決了英國軍隊撤離運河區的問題,並且因此受到保守黨內部一部分人的猛烈抨擊。現在他感到,他已經被納賽爾出賣了。納賽爾同希特勒一樣,他們所簽署的檔案並非就是他們的諾言。違反國際協議和佔領運河的行動難道不是又一個萊茵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