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積極意義,她可能對一個正在堆紅長棒(圖)的孩子,發出“先放這個”、“再放這個”……的指示,這又與傳統式的“教”又有何兩樣?孩子仍舊無法真正瞭解為什麼那個應在前,這個該在後的道理,無異於是在作積木的堆積遊戲罷了!不但孩子覺得教具不過是漆了顏色大小不同的木頭,也會讓他感到老師的頭腦也和那堆木頭差不多!
所以,惟有在你對蒙特梭利的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領神會後,才會誘導你進入下一步能正確地實行教育孩子的程序。
五 大 步 驟
蒙特梭利幼兒教育的方法可分下述五個步驟:(1) 預備環境:我們不止一次強調一個適合他們生命發展的環境對兒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學中,如何為孩子準備一個適合他們生命發展的環境,被列為首要的條件。
(2)發現意願:兒童表現在外的行為, 往往是內在需求的反應,尤其是幼兒時期會在某一階段對某種需求有特別的“敏感期”,如果都能掌握這一時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對孩子的啟發,其效果將是事半功倍的。
(3) 協調意願: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與傳統教師最大的差別,在於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學生,而是教具、兒童及學習意願的協調者。 她必須依孩子的需要而整備環境,並且觀察孩子的需要和意願,而提出適當的教具讓孩子“工作”。
(4) 延長工作週期:如果孩子已經進入“工作”情況,導師就該鼓勵他繼續操作,以“延長他的工作週期”。其表現在外的方法就是鼓勵孩子盡情地反覆操作。蒙特梭利說:‘延長工作週期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專心和耐力。“我更認為一個兒童未來生命發展的“精度”與他的“專心與耐力”的程度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別重視並且告訴教師,需要“等待”,反覆練習的行為發生,而予以鼓勵,使孩子樂意“再來一遍”,甚至於幾十遍。因為兒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過是教具的功能開始顯現的階段而已。孩子能對教具產生盡情的反覆操作,才會使兒童發生“真正的成長”。我稱之為“心智的韌性發展”。這種盡情“反覆”操作的情況,只有當兒童感到“工作”的樂趣,且能符合他的“內在需要”時才會發生。
(5) “觀察→實施→記錄→研究→發現→重新針對
他們的需要和進步而對教育的再設計”的迴圈施為。由於孩子的不斷成長和他們間的個別差異,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師的教育規劃需要改進,唯有透過實際的觀察、記錄、研究,才能深入切實地發現兒童生命自然的需要,而不斷地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才能完整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長。
注 意 事 項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兩點事項,是大人必須時時警惕在心的:
(1)給孩子絕對的自由“自由”是蒙氏“科學的教育學”的基本原則。這項原則也要教育兒童。
簡單地說,蒙氏認為強制的“教”法,對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的兒童,有害無益,非把孩子的頭腦解放出來,否則這些民族幼苗的發展不會健全,同時,蒙氏認為“自由”是與生即具有的基本人權。但是蒙氏的教育自由卻不是放任。她是以孩子能“獨立”為前提的重視“秩序”,她認為:“唯有在秩序中,才能順利進行一切的事務(包括教育在內)。如果人體內生理器官的活動相互矛盾的話,人就會生病,甚至於死亡。”所以“秩序”不但是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日常生活遵循的法則。
“自由”該如何教育呢?蒙氏解釋說:對孩子應該以教育他們能獨立為前提,允許兒童依其“內在的需要”自由地去選擇“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進行“工作”(操作)。
蒙氏對老師們說:“這並不難,你只要冷靜地觀望,保持一種尊重孩子的行為態度,使孩子在獲取經驗時,有完全的自由,在他們工作時不要干擾他。”我想在家中的大人們對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上,也應把握上述的觀念。
(2)讓幼兒自己做蒙特梭利女士每次在演講時,總會提出這麼一句話:“Help me to do by myslf”(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對子女呵護得很仔細,什麼都幫他們做得好好的,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煞了許多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其實,孩子在開始學習走路,就是嘗試“獨立”的開始。讓我們來聽聽幼兒說:“我聽到,但隨後就忘了;我看到;也就記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第18章 父母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