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點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林山天天苦思冥想,以此“尋思”悟道,結果卻一無所獲。大師兄見他整天緊皺眉頭,苦思不已,便告訴他老師的意思是說讓他到廬陵青原山去尋找師兄行思,不是讓他整天胡思亂想。希遷這才明白,趕緊去拜見行思,終於悟道得法。石頭希遷一系後來流傳甚久,下出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青原一支主要靠石頭一系承當。
當時王安石不過六七歲,還無法領略禪宗的奧妙,他是否遊歷過行思說法的青原山,靜居寺靜穆的氣氛是否影響了他幼小的心靈也不得而知,但他後來與雲門宗關係密切,也許有幼年居住廬陵的淵源。
王益曾宦遊四川,但具體時間難以確考。據《四川省名宦志》記載:“王益,荊公之父,祥符間,任新繁,修學校,禮師儒,與梅摯等唱和詩賦最多。”然而這一時間肯定是錯的,因為王益祥符八年始中進士,時年二十二歲,而祥符一共只有九年,其判臨江軍時就已經到了天禧中,知新繁肯定在此後。
《鐵圍山叢談》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從長安西去四川道上的梓橦有一個神祠,素稱靈異,已然為官計程車大夫路過這裡,如果得風雨送行,必然位至宰相;欲考進士的舉子路過,得風雨相送,必然得中狀元,據說自古以來,屢試不爽。有一個王提刑路過,正好趕上風雨大作,王提刑心中頗為自負,以為自己必然位至宰輔,結果直到身赴黃泉,也未能應驗。是不是這一傳說失靈了呢?其實不然,原來那天時年###歲的王安石正隨父西行入蜀,風雨所送者是王安石,而不是王提刑。
這個故事很有趣,其真偽不必深究,但它至少說明王安石###歲時曾經隨父入蜀。王安石八歲時為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這證明王益宦蜀是在天聖年間而非祥符。王益在四川,興修學校,崇師敬儒,頗有政績,又與名士梅摯相互唱和,吟詩作賦,文名甚盛。
王益在四川任知縣的時間也不長,由於他政績卓著,遠近稱頌,終於得到了提拔,在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被任命為殿中丞、韶州知府,此時,王安石剛好十歲。
韶州在宋朝屬於廣南路,說起這裡,瞭解佛教的人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因為這裡便是六祖惠能大師弘法傳道之地,是禪宗最重要的祖庭之一。
禪宗是中國佛教四大宗派之一,也是後來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派,源遠流長,至今不衰。禪宗可謂佛祖的嫡傳,其第一代祖師便是在釋迦牟尼之後繼任佛教領袖的大迦葉,其後又在印度傳到第二十八代。第二十八代祖師就是赫赫有名的菩提達摩,達摩祖師本在印度弘法,由於其師般若多羅懸記指有神通的祖師大德所作的預言。他與中土有緣,便於百歲之際又漂洋渡海,到達廣州,此時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即劉宋王朝的末期。達摩後來北上,在嵩山、洛陽一帶傳法,在少林寺收下了弟子慧可,從此便產生了中國禪宗。達摩在印度為二十八祖,在中土則為第一代祖師,後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傳到第六代便是六祖惠能。
少年漂泊(2)
六祖惠能原籍范陽(今北京一帶),生長在廣東新州(今新縣),雖然父親早死,家境貧寒,無錢讀書,卻又天生慧根,一聞便悟。他在二十四歲時憑藉一首偈語戰勝了學問滿腹的師兄神秀,獨得五祖真傳,帶著作為傳法信物的袈裟離開黃梅,不料卻被貪圖祖師之位的同門到處追蹤,他只得隱姓埋名,背井離鄉,於三十歲時到達韶州寶林山曹侯溪隱居。後來又有人發現他的行蹤,他只能又離開這裡跑到懷州、惠州一帶的山林裡躲避,直到三十九歲時才重回寶林山,在此正式傳法授禪,使中國禪宗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曹源一滴水,潤澤天下人。後來“凡言禪者,皆本曹溪”,韶州對於禪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已經十歲的王安石開始懂事了。他少時便好讀書,而且記憶力特別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他一方面醉心於韶州秀麗的自然風景,一方面又對這裡的風俗人情發生了興趣,更讓他驚奇的是當地濃厚的佛教傳統。六祖惠能的真身為什麼能夠儲存至今?為什麼常人一死就會腐爛發臭,而六祖死後數百年仍然栩栩如生呢?這一問題,就連博學多識的父親也無法給他一個圓滿的答覆。倒是母親不以為然,說這也沒什麼新鮮,道門中還有肉身成聖、尸解為仙的功夫,比佛教還要高明。
韶州的風俗也使少不更事的王安石頗感新奇。他雖然剛滿十歲,可走過的地方已經不少,江西、京城、長安、四川、嶺南,儼然是“老江湖”了。雖然北宋前期二程一類的道學家們還未得勢,可長期的儒家思想統治的傳統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