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輛車裡,緩緩而行。回想起剛剛祭祀的場面,在焚香禱告後,祭品被一一投入河中,張涵不由發出了由衷的嘆息。
張涵倒不是捨不得那些肉,只是覺得浪費了,很可惜。
在先秦時期,只有官吏與老者才可以食肉,庶民百姓不是祭祀的時候,幾乎吃不到肉食。到了東漢,肉食就常見多了。中等之家遇到喜事的時候,也會買些肉來吃。但普通平民的飲食依然很差,蔬菜都不充足,更不要說肉食了。
“祭祀河神都是這樣……”
聽到孫子這麼說,張昭也不生氣。張涵對鬼神向來缺少敬畏之心,張昭也不知這是好是壞,只是耐心地給他解釋。
“可惜了!不能改改嗎?比如社祭那樣,把胙肉分了……”
張涵想起了社祭,今生他已參加過幾次社祭了。
社祭分為春秋兩次,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分別舉行。除了過年,春、秋兩次社祭是大漢國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張塢的居民多是張氏族人,社祭便一起舉行。
每當此時,根據年景豐儉,全塢每戶人家都會出上八百~一千二百錢。然後,由專人去買上些豬、牛、羊、酒、米、胙肉等作祭品,聚到張氏祠堂邊的那叢大樹前,祭祀土地神。
社祭無論男女老幼都可參與,大家擊鼓撞鐘,鼓瑟吹笙,歌舞以娛神。祭祀完成後,便由張昭主持,將胙肉等祭品公平地分予眾人,縱情宴飲終日,方才扶醉而歸。
張涵很喜歡社祭的節慶氣氛,人多了胙肉吃起來也香。哪裡會這樣,祭祀完河神,連頓飯都不管。
“……”
聽見這話,張昭不由宛爾,真是孩子話。
“祭祀河神,河神就會保佑我們嗎?”
“有時會……”——就是說,有時不會了。
“那為什麼還祭祀河神?”
張涵一直覺得這麼做很傻,祭祀河神不說人力,光是各種祭品,至少也要花上十萬八萬錢。有這些人力物力,還不如用去減災賑災。
這個問題牽涉很多,張昭想了想,才想好怎麼說。他這把年紀了,對鬼神也是半信半疑的,子不語怪力亂神。說起來,張昭也挺矛盾的,他相信天書,相信廣壽子,對這些卻依然如故——他是個實用主義者,中國人都是現實主義者。
“人人都相信有用,那就有用了。”
張涵聽了祖父的話,不禁默然。原來,自己才是傻瓜。
大漢人並不全然迷信,而是迫不得已。此時交通運輸不便,沒有火車汽車,從一地至另一地,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換言之,賑災和減災的成本非常高昂,政府是支付不起的。於是,便舉辦一些祭祀祈禱活動來安撫民心。
張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祭祀後的結果,就全憑運氣,看老天爺的了。
顯然,豫州這一回運氣不好,災情沒有什麼改善,依然如故,越往南部旱的越厲害。到了秋天,好不容易下起了雨。結果,大雨卻一發不可收拾,又是一場澇災。
這樣一來,豫州當年的收成可想而知。
魯國地處豫州的東北角上,氣候更接近於青州和徐州。基本沒有受災,去年的收成要相當不錯。尤其是張家的田地,更是喜獲豐收。其他郡國的收成,就慘不忍睹了。
冬天裡,憑著新收的些許糧食,農民們勉強還能應付。到了今年春天,糧食就吃的差不多了。吃樹葉,吃樹皮,吃草根,就是捨不得吃青苗。但到了二三月份,為了活下去,人們只得忍痛拋棄地裡的青苗,逃向他鄉就食了。
然而,能夠見勢不妙,就當機立斷,帶領家人逃荒的,終歸是少數。人離鄉賤,更多的人不願意離開自己的田宅。等到了不得不離開的時候,多半為時已晚。倒斃在路上的人隨處可見,還有許多人餓死在家中。
魯國地處豫州的東北,騶縣則是魯國南部的重要城市。逃難的流民也蜂擁而來,騶縣首當其衝。
延熹九年(166年)三月,大批饑民湧入魯國,流民很快便來到了騶縣。
流民來到張塢的時候,張涵正與一眾人聚在一起玩。那天,張涵記得很清楚,大家是在一起角抵,他依然很少能贏張奐,也罕有勝伍德方的時候,但別人已不是他的對手了。他連勝了幾人,正玩的高興,忽然看見河邊來了一些人,個個衣衫襤褸,滿臉風塵。
“是流民……”張超小聲嘀咕了一句。他家裡偷偷地做一些生意,所以訊息很靈通。
張超家當然不是市籍,他父親張平只在騶縣,及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