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前面為先遣“邊馬”,中間為指揮中心和老弱婦孺家屬,後面又有掩護部隊“絆尾”,各部相顧,齊保腹心,前進後退,均井井有序。
由於馬隊行進極其快速,後期的捻軍忽南忽北,忽東忽西,弄得清軍精疲力竭,往往在瞬息之際忽然被捻軍殺個回馬槍,大敗虧輸。
此外,捻軍還有獨創的步騎聯合戰法,半騎半步,一匹馬上騎兩個人,急行軍或後撤時二人上馬飛馳,遇敵作戰則後面一人忽然下馬成為步兵。騎馬士兵疾殺入陣,步行兵士用長槍在後面吶喊猛剌,配合默契,往往殺得清軍愕然之間不知如何對付。清軍往往還沒明白過來,捻軍步兵躍上馬背,與騎兵並騎而去,倏忽無蹤。這種戰法重點在於心理打擊,因為清軍從前根本沒遇過這樣悍猛奇異的對手。
此外,包抄戰、犄角戰、突襲戰,也是捻軍慣常使用的戰法。
雖然戰法奇異,久而久之,清廷方面自有能人,曾國藩早就看出捻軍的弱點:
吾觀捻之長技約有四端:一曰步賊長竿,於槍子如雨之中冒煙衝進;二曰馬賊周圍包裹,速而且勻;三曰善戰而不輕試其鋒,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粵匪初起之訣;四曰行走剽疾,時而數日千里,時而旋磨打圈。捻之短處亦有三端:一曰全無火器,不善攻堅,只要官吏能守城池,鄉民能守堡壘,賊即無糧可擄;二曰夜不紮營,散住村莊,若得善偷營者乘夜劫之,脅從者最易逃潰;三曰輜重、婦女、騾驢極多,若善戰者與之相持,而別出騎兵襲其輜重,必大受創。
沒有穩固的後方和根據地,清軍採用堅壁清野和步步為營的戰法,捻軍的弱點就很快暴露無遺。
曾國藩雖剿捻無功,但他最先提出的“河牆戰法”,實為對捻軍的制勝法寶。李鴻章接過曾國藩的權柄後,屢受攻訐之下,仍舊堅持清醒頭腦,上奏清廷,說明曾國藩“河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