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河南、安徽等地清軍快速向北京方向集結,西捻軍在人數上頓呈劣勢。西捻軍知道力不能敵,開始後撤。
由於東捻軍已經覆亡,西捻軍“圍魏救趙”計劃不僅實際上已經失敗,又把自己陷入了進退失據的危險地步。
左宗棠受命,總督直隸境內各部清軍追剿西捻軍,採取且防且剿的方法,一口一口吃掉西捻軍的有生力量。
3月下旬,西捻軍從直隸退入河南臨漳。李鴻章等人一頓大忙,實施圈制計劃,想在黃河、運河、衛河、沁河之間把西捻軍消滅掉。
但是,4月17日左右,西捻軍在鹽販子集團引導下從東昌附近渡過運河,僅用三天時間就奔至德州一帶。到了4月27日,西捻軍已經逼近天津楊柳青。
這下不得了,天津的洋人非常緊張。他們忙與清軍協作,把西捻軍阻攔於天津外圍。
攻天津城不果,西捻軍南撤。日後,不少學者大費周章研究西捻軍從北京撤圍後的行進方向,有的說他們計劃周密,有的說他們是使用“迂迴戰法”,議論紛紛。其實,彼時的捻軍戰法,什麼都不是,完全是流寇主義的最後表演,窮途末路之下,他們走一步算一步,根本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和戰略。
由於山東的海豐、武定一帶多糧,張宗禹見狀大喜,放鬆了神經,自恃有糧有馬,準備在這個地區休整一段時間。
其實,此地瀕海臨河,最不利於馬隊馳騁。西捻軍如東捻軍一樣,最終自入絕地。
在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指揮下,清軍收緊包圍圈。西捻軍多次突圍不成,邊打邊減員,馬匹輜重損失嚴重。
在眾多清軍的圍追堵截下,西捻軍越戰越少,特別是7月30日的濟陽之戰,捻軍主力喪失殆盡,只餘數千人苟延殘喘。
8月16日,劉銘傳、郭松林等部清軍在荏平廣平鎮把殘餘西捻軍近乎全殲,張宗禹只率十八名騎兵突圍。
他們跑到徒駭河邊,潛水游到對岸逃走。
十幾個人又困又乏,逃出重圍後找個地方昏昏睡去。
早上醒來,跑出重圍的十幾個捻軍發現,大頭目張宗禹不知所蹤,只留下一雙穿爛的破鞋在原處,其下落成為千古之謎。霸氣 書庫 —wWw。QiSuu。cOm
解放後有人考證說他躲到滄州臨海一帶,一直活到1892年才病死。這種“考證”建立在“傳說”的基礎上,非常牽強。
這位張爺張宗禹,乃張樂行遠房族侄,也是大戶人家出身,智商不低。他一人逃出之後,很有可能到哪裡挖出昔日藏寶,在後半世的亂世中享盡人間清福。
至此,作為軍事意義上的西捻軍,終於滅絕。
倏忽馳奔戰法奇
捻軍崛起淮北,堅持十八年,流動十個省,曾經是一支任誰也不敢小覷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捻軍的作戰方法,前後期截然不同,但每個時期皆有著非常獨特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戰法。
清吏潘駿文對捻軍的前後期戰法的總結非常有概括性:
“蓋昔日之捻,裝旗有時,眾皆烏合;今則飄忽無定,習於鬥爭。昔日之捻,多屬徒行,又鮮(少)火器;今則熟於騎戰,且多洋槍。昔日之捻,尚亦鄉井,飽掠則歸;今則不據巢穴,流竄靡已。”
從早期看,捻軍“藏兵於民”的“裝旗戰”就非常有特點。由於地下組織嚴密,每有戰鬥,各個村莊為單位,捻頭帶領自己村莊農民,根據“號諜”指令,向預先安排好的目的地集合。這種過程,在捻軍內部稱為“裝旗”。
捻頭的推選很“民主”,層層上推,各歸旗主(總目)。由於捻軍皆由平時的莊民組成,起事時人數眾多,往往人海戰術一弄,就會使得一般的地方政府軍心驚肉跳,接仗即敗。
最初捻軍的出戰,名為“打糧”,實際上就是大規模武裝搶劫。當時,他們不把攻城陷地當成首要目的,往往先圍城圍寨,對方交錢交糧後就會舍之而去。錢花了,糧吃了,再行“裝旗”,一般一年兩次。
捻軍初期特別注意後方建設,築圩築寨,各個村莊堡壘林立,相互聲援,防守極其嚴密。清軍僅拔這些“釘子”,就要消耗無數人力軍力。
與太平軍配合作戰後,捻軍頭目眼界大開。他們不僅懂得了統一指揮的重要性,學會使用洋槍大炮,還特創了具有驚人移動能力的移動作戰法。所以,捻軍再不死守城鎮圩寨,他們開始以奔制敵,男女老幼一起奔行,流動作戰,迅疾如風。
在長期與官軍的作戰中,捻軍總結出一套成熟的戰法。作戰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