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h Chatterton)從頭學起。他划槳的動作以及舉鞭以示騎在馬背上的演出,與筆者五歲的小女兒玩騎馬遊戲時將竹竿拖曳於兩腿之間的動作,簡直毫無二致。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元雜劇以及元代以後雜劇的構成,就會發現同西方戲劇一樣:情節通常毫不足信,對話也無關緊要,而演唱卻佔據中心地位。實際的演出常常是歌劇中流行唱段的集錦,而不是一出全劇。西方的音樂會也經常採用同樣的方式,造就一臺歌劇選段的薈萃。觀眾對故事情節瞭如指掌,他們是從慣常的臉譜和服裝上而不是從對白的內容上辨認出各個不同的角色。從尚存的名家劇作中,我們發現起初的元雜劇通常是一個戲包含四折,當然也有不少例外。每一出的演唱總是按照一定的曲調,這些曲牌都是十分有名的。對話毫不重要,許多現存的版本中根本沒有對話,這也許是因為對話部分在當時就是即興表演吧!
在所謂的“北曲”中,一折戲是由一人主唱到底的,儘管在其他演員的動作和對話相配合(這種限制或許是由於演唱人才較為缺乏的緣故吧)。“南戲”沒有這樣嚴格的限制,因而自由發揮的餘地要大得多,這就逐步發展到明代的傳奇。這時,戲的長度(如同英國戲劇的“幕”)已不復為四折,一折中也可插進不同的曲牌,幾位演員可以輪唱,也可以合唱。曲調也與北曲不同,抑揚相錯,並且可以換韻。
北曲以《西廂記》、《漢宮秋》(描寫昭君出塞的故事)為代表,南戲以《拜月亭》和《琵琶記》為代表。《西廂記》儘管有20折,卻是嚴格地排成五本,每本4折。
中國歌劇有一點不同:西方的歌劇是上層階級的專利品,有錢有勢的人常常是為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或者社交而進出劇院,而不是真的去欣賞音樂。中國的歌劇則是勞苦大眾的精神食糧,它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