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羅卓英的第18軍從廣東趕來。
俞濟時的第58師從漢口趕來。
……
中日雙方几十萬大軍雲集到上海這個狹窄而密集的戰場。
8月16日,王耀武也接到了軍事委員會的調令。
陝西寶雞車站的站臺上,四列長長的軍列靜靜地等候著即將出徵的抗日將士們。正在漢中集訓的第51師奉命收拾行裝立刻急行軍到寶雞,全師不顧旅途的勞頓,在沸騰的抗敵呼聲中在寶雞誓師,隨即登上軍列經鄭州南下,一路上不顧敵機的轟炸襲擾,向上海方向疾馳。張靈甫以第51師上校高參的身份也隨師部一同趕往上海戰場。
8月24日,第51師經蘇州趕抵上海郊區嘉定的安亭鎮。
隨著全國各地部隊源源不斷地湧入,為便於協同指揮配合作戰,南京的軍委會於八月底在淞滬戰場上新編了一批軍級番號,將各師分別編制組合成新軍。戰況日趨激烈,這些新軍的編制部隊都是邊戰鬥邊在戰場上臨時拼湊而成,來自不同軍系的部隊會被湊在一起,而升任的新軍長,也有可能是非本派系的長官,從而打破了國民黨軍長期以派系圈定部隊統率範圍的怪圈。
第74軍就是這樣一支臨時拼湊而成的新軍。
1937年8月30日,第58師師長俞濟時被任命為74軍軍長併兼58師師長,下轄第51師和58師,在滬戰結束一年之後,第57師又於1938年10月撥入74軍序列。
這支日後威震華中抗日戰場的抗日鐵軍“三五部隊”,就這樣在紛飛的抗日戰火中倉促誕生“三五部隊”是日軍為第74軍取的綽號,因該軍的三個師均以五字開頭。。
第74軍在抗戰結束後整編為第74師,由於它在張靈甫的率領下積極參與內戰,最後在孟良崮全軍覆沒,它在抗戰期間的功績,解放後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在大陸都鮮有人知。一位解放軍作家在撰寫一本描寫國民黨軍正面戰場抗戰紀實著作的後記中寫道:
“為中國大百科編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條目,是我的正經活。有次,我在翻閱孟良崮戰役資料時,看到一篇有關陳毅在被俘的七十四師將校軍官會議上的講話,這篇資料有許多省略號,引起了我的疑惑和興趣。我拜訪了整理這份資料的‘老前輩’,問他為何要把陳毅的許多講話省略了,這些省略的內容裡說了些什麼?他考慮了一下,回答我說,這些省略的內容是陳毅講到有關七十四師在抗戰中,是抗戰的先鋒,抗戰模範等詞句。那時出版這本書,擔心有關國民黨第七十四師積極抗戰的事擴散出去,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用省略號替代了。現在看來,國民黨抗戰是不可抹滅的事實,應該寫出來,讓人們知道,國民黨的許多部隊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也是愛國的,也是進步的。搞歷史的應該實事求是,尊重事實,有功言功,有過講過。既然陳毅都敢讚揚國民黨抗戰,我們還怕什麼呢?” 胡兆才《血戰:國民黨軍正面戰場抗戰紀實》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
第74軍的確是國民黨軍中的一支傳奇部隊,這個軍在抗戰時期曾經被軍委會當作整個華中戰場的戰略預備隊,從上海、南京、蘭封、瑞昌、德安、高安、南昌、長沙、上高、浙贛、鄂西、常德到雪峰山,抗戰時期華中戰場的每一場硬仗,幾乎都活躍著74軍勇猛的身影。當年該軍在湖南武岡整訓的時候,陳誠由重慶前往視察,他在對第74軍營長以上軍官訓話時說:“三、六、九三個戰區發生戰爭,委員長在地圖上先找七十四軍的駐地位置。為什麼?必要時,要使用你們這個部隊。從這可以知道委員長對你們的器重。”作為這支傳奇部隊的一員戰功突出的驍將,張靈甫在八年抗戰期間,除了身負重傷不得已離隊休養及後期赴重慶陸軍大學進修外,一直馬不停蹄隨74軍南征北戰,幾乎無役不從。
第一節苦戰淞滬(3)
74軍的赫赫戰功使日軍恨之入骨。戰後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纂的正式官版戰史《中國事變陸軍作戰》頻頻提及日軍與74軍的作戰情況,並咬牙切齒地稱之為“*第一恐怖軍”。
74軍後來以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和守衛首都南京的“御林軍”著稱,成為蔣介石的嫡系寵兒,但是作為一個新軍,它在成軍之初並未被上峰另眼相看,它的桂冠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憑著在抗日戰場上真正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戰功脫穎而出,才在國民黨軍中享有了突出的地位和聲譽。
74軍的基本部隊是第58師,該師原由浙江省的兩個省級保安團與已被撤銷番號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