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頁)
溜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師,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我為她創造了那麼好的條件,她怎麼就不學習呢?”一位父親坐在她女兒的班主任對面,十分虔誠地進行討教。我在我的辦公桌前一邊幹著自己的事一邊注意著他們的談話。作為年級組長我太瞭解這個孩子了:活得瀟灑,無憂無慮,無所事事,學習成績在全年級190名學生中排在170名以後。初中三年老師們做了無數工作也沒見效果,眼看上高中無望,家長真是著急。可是今天她爸爸的一番話讓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孩子從小全家人都寵著,要50元錢我準給100元,別讓孩子在花錢上為難;說要個復讀機我連個愣都沒打,直接撥電視商場電話,立刻就給送過來了,用了兩天嫌不好,馬上又從美國給買回一個;長這麼大甭說洗碗、洗襪子,連自己吃的飯都沒盛過一碗……”他還在喋喋不休地訴說請了多少家教,光家教費每月要花近千元,並反覆問:“她為什麼就不知道學習呢?”我忍不住打斷了這位父親的話:“她為什麼要學習呢?不學習不是照樣有這麼好的生活嗎?”很顯然,這個女生不愛學習或者說懶得學習的根源就在於: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眾多親人的寵、慣、疼、溺愛中,她過慣了養尊處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物質上的滿足感使得她怎麼可能去幹學習這種“苦差事”?這是一個慣壞了的孩子,想改變她要比被管壞了的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結束語
——你可以為孩子選擇學校,孩子卻無法選擇家長。
我長期以來密切關注的孩子都是11歲~18歲的初、高中學生,這些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眼裡或優秀,或平庸,或頑劣。對於多年來和這些孩子密切接觸的我,對他們已經形成了幾點認識:一、孩子自身在天資、智力方面本無很大的差異,有的只是習慣、品德、氣質、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後天差異。二、孩子的後天差異源於多種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環境、社會薰陶和學校教育。我之所以這樣排序,是因為我認為,家庭影響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比學校教育更重要。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學做人的關鍵時期,教育得當就有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這一階段的教育又有很強的時效性,當他們到了十八九歲,世界觀逐步確立後,再進行教育可就難了,可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我注意到現在有很多教育方面的有識之士,在家庭教育這個領域提出了許多理論、觀念或建議,“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告訴孩子你真棒”,“天才是管出來的”……等等,意在指導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應該建立什麼樣的理念,應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怎樣幫助孩子成才。專家們談得很細,指導得很具體,對於初為人父母者可以說開卷有益。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性和隨意性,與社會進步和孩子們的思維發展拉開了太大的差距。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只有邊學習教育邊實施教育,才不至於在若干年後哀嘆自己教育的失敗,所以向研究教育的專業人士或者專家學者學習請教,不但有必要簡直就是至關重要。可是對於十二三歲、十五六歲甚至十七八歲,正在青春期當口的孩子們來說,和上一輩人的代溝已經形成,他們從小沒有接受多少科學的、理性的教育,現在你再跟他說“孩子,你真棒”,他會在心裡說“你真虛偽”。用家長的話說:“這孩子怎麼油鹽不進,軟硬不吃。”於是解決不了實質問題的家長們只能著手解決外圍問題,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孩子選學校挑老師,不惜重金讓孩子上私立學校、民辦學校,而孩子一到學校家長就把責任推給了學校和老師。我校一位年輕教師曾經十分委屈地向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初一小男孩,從小嬌生慣養,不愛學習,媽媽溺愛,爸爸不管,連每天起碼的家庭作業都不能完成,學習成績極差。老師不甘心看著他越差越多,越落越遠,於是利用自己下班以後的業餘時間給他輔導數學。考慮到家長不放心,這位老師就給該學生父親打了個電話,告訴他孩子在他這兒,晚回去一會兒。老師想得周到,做得細緻,家長應該心存感激才在情理之中。不久他媽媽趕來,進辦公室不用說問候老師或說句感謝的話(老師本也沒有這種奢求),連看都不看老師一眼,衝著孩子就說:“你怎麼了?”老師趕忙解釋說在給孩子補課。家長如釋重負:“他爸爸打電話就說去看看你兒子(據說這位父親經常用“你兒子”三個字)吧,”然後又轉過頭對著孩子說:“你完事沒有?”完全是一付立即把孩子接回家的架式。老師只好無奈地草草結束,自己的一番好意家長似乎根本不理會,也完全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