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冬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志也
張壽波幼時天資聰穎,過目能誦,24歲時中廣東省鄉試第七名舉人。光緒二十年赴北京,聯名“公車上書”。戊戌政變後,其母吳太夫人教訓他說:“大易,天地閉,賢人隱。汝猶未解耶?汝務近名,不務蓄德,非先世之志也!宜再求學,以補汝短。”張於是東渡日本求學,後聲譽日隆,所到之處,聲響非凡,時國事鼎沸,張又投紅十字軍,其母斥曰:“一代廢興,劫運難測,絲棼難理,綱絕難舉,汝宜安分,毌戾祖宗遺教也!”張因此收心。
康、梁神離貌也不合時,康有為曾訪周善培,問周:“我真佩服你,言必稱趙先生(指趙熙)。你為什麼那樣服從趙先生呢?”周知南海恨任公不服從他,就答覆說:“趙先生只同我講學問,學問的道理是方的,我無法違揹他,只有服從他;你同任公變法以前也是講學問的,變法以後,就專講政治,政治的道理是圓的,你有你的辦法,他有他的辦法,自然他對你就有從有違。還有一個重點:我做官是做的我的官,不是替趙先生做官。我做了六年官,趙先生從來未向我要過一個錢、薦過一個人。你對任公是否如此,請你反省一下。”康有為聽了很不滿意。
魯迅的童年是很寂寞的,他是長子,負擔著家庭門楣的重任。但這種對愛的渴求成為他深厚的人道主義底色。沒有遊戲,也沒有相應的讀物,當長媽媽踩死了伴他讀書生活的隱鼠,他憤怒了,公開向長媽媽詰問,並從此對長媽媽產生了憎惡。他憎惡長媽媽,並不僅因長媽媽踩死了他的隱鼠,還因長媽媽總愛向人群中“切切察察”,總限制魯迅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都要管束。但是,當長媽媽用藍布衫為魯迅包回魯迅渴望已久的四本繪圖《山海經》,魯迅一下子把長媽媽敬若神明,以前謀害隱鼠等怨恨,全都消失了。多年以後,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紀念長媽媽,魯迅寫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徐世昌少時家貧,其母劉氏系桐城派劉大櫆的後代,頗有修養,教子很嚴。一次,徐世昌與弟世光見桌上有三塊糕點,都爭著要多吃一塊,劉氏大怒,擲糕點於地,不准他兄弟倆吃,說:“你們如果從小就不兄友弟恭,長大了怎麼辦?”
程潛少時,學習刻苦,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程潛伴如豆油燈,搖頭晃腦,琅琅出聲。一夜,月懸中天,程潛正襟危坐,一遍又一遍地誦讀《詩經》,恰逢屋簷下一小偷駐足,賊盜為程潛抑揚頓挫之聲所迷,禁不住撲哧一笑。後來,此小偷對鄉里一農民說:“程家的後生讀得真認真,將來定有出頭之日。”
于右任少時喪母,家貧,父親於新三在外經商,由伯母撫養。稍長,父親回來,用心督促兒子學業。遇到必背課文,兒子背誦一遍,他跟著背誦一遍。且背書時如師生禮儀,肅然異常。右任背書時,須先給父親作一個揖;父親背書時,將書本端正地放到桌案上,兒子站立一旁,父親向書本恭恭敬敬地作一個揖,而後背誦。“一燈如豆下苦心,父子相揖背章文”的情景在當地傳為佳話。
羅振玉為培養翻譯人才,開辦了東文學社。一次,他在一同舍學生扇頭上看到一首詠史詩:“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羅對此很欣賞,他認為寫詩的青年會有大出息,於是開始關照寫詩的王國維,在王生活困難之際,羅振玉包他學費,讓他在社內兼職,使其無後顧之憂。
放低天倫輩份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林長民、林徽因父女喜歡文學與藝術,林徽因對人說她是父親唯一的知己。其父女關係非同尋常,“中郎有女”,林長民生前常以此自喜,但他也曾慨乎言之:“做一個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份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溥傑年少時,生活養尊處優,曾無意中在窗玻璃上寫了“小米半斤”四字,為其母發現,大發雷霆,嚴厲地責備了溥傑一頓,主要理由是:計算糧食,有失身份。
丁文江出生於江蘇泰興的一個士紳家庭,其幼年所受教育完全是為將來走科舉道路作準備。他13歲時,“出就學院試”,適遇知縣龍璋,“龍大嘆異,許為國器,即日納為弟子,併力勸遊學異國以成其志。而赴東留學之議,乃自此始。”
程潛參加同盟會後,從事革命,舉凡辛亥、討袁、護法諸役,莫不為民前驅,其鄉人慶之,其母則說:“男兒以身許國,除暴安良,分內事耳,何以慶之?”為績而不輟,人復勸休止,則又說:“人貴自食其力耳,吾不欲以身暴人。”
1920年,在上海國民黨總部工作的孫鐵人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