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2/4頁)
天馬行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共產黨、八路軍能夠在當地比較順利地開展工作。還有一點,地主和資本家站在抗日力量一邊,其結果不知要比他們被日本爭取過去要好多少倍。因此,要建立自己的政權,擴大自己的武裝,同當地上層人士加強團結,這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當時山東的特點是,封建地主勢力十分強大,廣大農村被地主武裝割據,非常閉塞和落後,群眾運動受到壓制,而魯南地區的黨組織,是在軍事力量推動與統戰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這就要求115師在群眾中樹立起共產黨、八路軍的威信,發動基本群眾的工作也變得尤為迫切。
為了發動群眾,建立自己的政權,115師抽調大批幹部,深入基層做群眾工作。潘振武當嶧縣縣長以後,羅榮桓又調師教導大隊政委劉興元任民運部副部長。劉興元原籍是山東莒縣。羅榮桓對他說:“你這個山東老鄉,下去做做老鄉的工作吧!”
當時115師的民運部設有民運工作隊,有四五十個幹部,絕大部分都長期分散在各個縣、區,組織自衛團、農會和各種群眾團體,開展減租減息,建立黨的組織和區鄉政權。
身為115師的政委,羅榮桓還經常進行農村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1940年8月,羅榮桓與魯南區黨委書記趙一博一起,到郯碼地區檢查工作。這正是收高粱的季節,縣政府為了保護青紗帳,便於反“掃蕩”,就下了一道命令,要老百姓只割高粱穗,不要砍高粱稈。誰砍了高粱稈就抓到縣政府來審問,有的人還捱了打。當時的老百姓主要是以莊稼秸稈為做飯的燒柴,到了每年8月份,好多老百姓已經沒有了柴禾燒,另外,有的老百姓還要把高粱稈砍掉,再種上其它莊稼,因此有的人就不顧縣政府的命令,把自己地裡的高粱稈給砍了,結果一部分人被抓被打。這樣做,當然是很不得人心。羅榮桓知道此事後,耐心地對縣政府的人員說,對群眾不要強迫命令,可以動員群眾晚砍些日子,但是群眾要燒火,要種地,高粱稈遲早是要砍的,不能動不動就抓人,更不準打人。
在強調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同時,115師抓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發展和鞏固抗日武裝。要想建立政權,在當地站穩腳跟,不但要做群眾的工作,爭取上層人士的支援,而且還要發展和擴大自己的武裝。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使群眾感到放心,才感到有了依靠。上層人士也才覺得你能夠為抗日做出一定的貢獻,並且,他們看到你比較強大,也不敢輕易得罪你。
115師進入魯南後,很快開啟了局面,但是,主力部隊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減員較多,而補充卻很困難。
1940年初,山東分局派社會部長劉居英赴湖西處理“肅託”事件的善後事宜,由第686團3營護送。劉居英看到他們總共不足200人,大部分戰士扛著機槍,步槍已經沒有多少人扛了。劉居英回來向115師的領導作了彙報,問為什麼不趕快補充。羅榮桓只是笑一笑,未作回答。有一天,地委政府工作部長於化琪也為此事來找羅榮桓彙報,談到地方對解決主力部隊兵源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當前困難很大,很難滿足主力部隊的要求,地委書記宋子成為這事急得生了病。羅榮桓很關心地安慰說:
“不要著急嘛,告訴宋子成同志,不要感到有壓力。”
“這是個大問題,想想看,用什麼辦法解決,我看辦法總是有的。”
過了兩天,羅榮桓召集地方和軍隊的40多位幹部一起開會,研究如何解決兵源問題。羅榮桓說:“主力部隊入魯以後,經過多次戰鬥,減員比較多,兵員確實需要補充。但解決兵源問題要有條件,現在魯南各地黨的組織還沒有普遍建立,群眾還沒有充分發動起來,地方上也有困難,硬要是不成的。”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羅榮桓接著說,“首先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群眾覺悟提高了,兵源問題自然就好辦了。”羅榮桓用親切的目光望著部隊的幹部說:“我看現在不是要地方支援部隊,而是部隊先要支援地方。要從部隊中抽調一批幹部,深入到群眾中去幫助地方,做好發動群眾的工作……”
聽到這裡,軍隊和地方幹部思想上的疙瘩解開了。大家都輕鬆地笑了起來。接著,羅榮桓宣佈,從主力抽調100多人組成工作團,由師政治部的科長彭亮帶隊,分赴4縣邊聯一帶農村,深入群眾,幫助地方黨開展工作。工作團下去以後,很快建立了50多個群眾工作點,發展了黨員,建立了黨支部、基層政權和工、農、青、婦等群眾組織,激發了群眾的抗戰熱情。1940年春天,臨郯蒼平原出現了一次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