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3/4頁)
天馬行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決戰,但卻決而不戰,或向敵人打,而又不堅決打。他們的部隊本來既不充實,在一個出擊中,卻以區區的八個團兵力分成三大路,還留了總預備隊,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這樣不僅缺乏出擊力,而且連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他們碰著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衝坍了。他們的指揮真笨極了,特別不能真正瞭解與運用在戰役上於決戰的地點與時機集中絕對優於敵人的步兵、炮兵、飛機以猛攻敵人。”
一句“友軍的配合實在太差”,清清楚楚地表現出林彪打了勝仗後的心態,那就是從心底裡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當然除了瞧不起國民黨軍隊之外,似乎還有弦外之音:怎麼樣,你國民黨人一敗再敗,可我115師一上去就打了一個大勝仗。
平型關本來可以取得更大的戰果,但卻由於國民黨軍隊的恐日心理和指揮無能給斷送了。作為一個軍人,林彪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的官兵;作為一名軍隊的領導者,林彪又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的指揮官。在林彪看來,國民黨軍隊的有些決策簡直無法理解。集中兵力幾乎是每一支軍隊所要遵循的作戰原則,但國民黨軍隊“卻以區區八團兵力分為三大路”,犯了兵家之大忌。國民黨軍隊的這個毛病似乎到最後也沒有改好,在遼瀋戰役中,當林彪一次又一次以幾倍或十倍的兵力對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時,國民黨的將軍們卻認為這不合常理,並覺得這不十分公平。
對國民黨軍隊的膽小怕事,林彪似乎不應感到吃驚,因為在中央紅軍的五次反“圍剿”和紅軍的長征途中,這樣的事他應該見得多了。
當然,話說回來,115師的勝利也應該有國民黨軍隊的一份“功勞”,要不是國民黨在抗日戰場上的無能,戰術上的呆板,日軍也不會孤軍深入,給115師造成一個打伏擊的機會。在平型關戰鬥之前,國民黨軍隊的所作所為已經給日本人一個印象,即中國軍隊不會打伏擊,戰鬥力也不強。要不然他們的膽怎麼會那麼大呢!
林彪在其總結中,還留出一個部分為國民黨軍隊指點迷津。
“中央軍隊如果還是守著捱打戰術,便是糟糕透了。他們對主要點應堅持固守,而不應到處守,應行決戰防禦與運動戰,應集中優勢兵力、飛機、大炮於決戰點。至於他們軍官的調動,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對群眾關係的改善,都是他們很重要的問題。”
一名只指揮區區15000人的八路軍師長,卻對總數約20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指手劃腳,可謂是心高氣傲。但他確實有理由這樣做,因為國民黨200萬軍隊不能做到的事情,八路軍的一個師卻做到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身為國民黨領袖的蔣介石卻給一年前他還信誓旦旦地要剿滅的共產黨軍隊發出了嘉獎令,不知他作何感想。
歷史又在開蔣介石的玩笑。
迷途知返的林彪
早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洛川會議上,與會人員討論了八路軍出征以後的作戰方針問題。當時曾出現過不同意見。有人主張打運動戰,有人主張以游擊戰為主。據聶榮臻回憶說,林彪在會議上是不贊同打游擊戰的。
“林彪是不同意打游擊戰。他在會上說,要以打運動戰為主,搞大兵團作戰。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那套經驗上,覺得內戰時期我們已經可以整師整師地殲滅國民黨軍隊了,日本侵略軍有什麼了不起!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估計太低。”
平型關戰鬥後,林彪在其總結中卻對游擊戰極為推崇。他說:
“敵人不僅是彈藥要靠後方輸送,連糧食都要靠日本送來。他們的後方線已扯長有千多里。在這樣的情形下,把他們後方線一切斷,他們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們進退維谷。所以發展游擊戰在敵後方線上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我軍(八路軍)在目前兵力與技術條件下,基本上應以在敵後方擊其後路為主。擊敵後路是我們阻敵前進爭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經常集中大的兵力與敵作運動戰,是不適宜的。”
“在敵後方擊其後路,”是典型的游擊戰戰法。
看來,戰爭的實踐讓林彪認識到游擊戰在抗日戰爭初期的重要地位,並認識到“與敵作運動戰是不適宜的。”
林彪的彎轉得也夠快的。
與此同時,林彪也總結出一些其他的作戰經驗。
“利用敵人攻擊友軍陣地時,襲擊敵人側後方,這是最好的戰法,比其在行動中和剛到陣地而未站住腳時去襲擊還要好些。這次就是利用敵以全副兵力注意對付友軍時,突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