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3/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常重視富農,所以秦國的農業很發達,又修了鄭國渠,秦國的軍糧可以說毫不缺乏。趙國的改革是胡服騎射,軍事力量增大了,但是農業問題沒有解決。仗打了三年,趙國出現什麼問題了?沒有軍糧了,向齊國求救,這就是趙孝成王底氣不足的重要原因。我們看趙括最後為什麼自殺式突圍,斷糧46天,能不突圍嗎?整個趙國都沒糧了,向齊國要糧,齊國還不給,你想想趙國能打贏這場戰爭嗎?這就叫底氣不足。第三個原因,臨陣易將。戰爭打到最膠著的關鍵時刻,換了一個廉頗,用了一個趙括。用趙括遭到兩個人的激烈反對,第一個激烈反對的是藺相如。長平之戰爆發的時候,藺相如已經病重,但藺相如一聽說要用趙括,立即寫了封奏疏,說趙括絕不能用,趙括是紙上談兵,最大的弱點是不懂得隨機應變,所以不能用。第二個反對趙括的,是趙括的母親,趙括的母親主動出來,對趙孝成王說,我這個兒子絕對不能當主帥,母親反對兒子當主帥,最瞭解兒子的莫過於母親。趙括是趙奢的兒子,自小學習兵法,談起兵法滔滔不絕,連他父親趙奢都未必說得過趙括。但是趙奢從來不認為他的兒子能帶兵。趙奢和他妻子之間曾經談論過,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咱們的兒子談論兵法頭頭是道,為什麼不能帶兵。趙奢說,最關鍵的地方,戰爭是最殘酷的,最艱難的,而趙括把最艱難的戰爭談得那麼容易,根本不把戰爭當成一回事,重視程度太差。這樣的人如果不用則已,如果將來趙國用趙括,那麼敗了趙國的一定是我的兒子。這是趙奢生前說過的話,所以他的母親才親自給趙孝成王上書,絕不能用我的兒子。趙孝成王說你老太太別管了,我決心已定。趙括的母親沒有辦法,說你要是真用,咱們立個規矩,萬一我的兒子出了錯,將來受處罰的時候,咱們有言在先,你別株連九族,三族,把我株連在內。所以趙括打了敗仗以後,果然他的母親沒有受到連帶。藺相如的反對,趙括母親的反對,趙孝成王聽不進去,所以趙孝成王,別說趙武靈王,連趙惠文王的識人之明都沒有,換了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你說能不打敗嗎?當然,秦昭襄王可以說做的很好,用的是大將白起,指揮得當,首先示弱,然後三斷。而秦國的國君,又是舉全國之力,所以這一仗趙國的失敗是必然的,秦國的勝利也是必然的,秦趙之間的平衡徹底改變。長平之戰結束第二年,趙國都城邯鄲生下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始皇。這時候,趙國舉國上下對秦國咬牙切齒的痛恨,而這個呱呱墜地的小男孩,就是贏政。我覺得贏政很幸運,他出生在長平之戰的第二年,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把他統一天下最強勁的對手趙國提前滅了,用不著秦王打了。所以我們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如果僅看秦始皇滅六國的文字,集中起來不到500字,史記中間,像趙世家,燕世家,齊世家,魏世家,韓世家,楚世家,你看秦滅六國的時候,最後的文字,我做了一個統計,總共加起來400多個字。為什麼這麼容易,因為很多問題,在秦始皇出生之前已經解決了。嬴政即位以後,他的相國呂不韋又幫他解決了很多問題,到他接手的時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就當上了千古一帝。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的有生力量可以說消耗殆盡,趙國的滅亡指日可待,那麼秦國會怎樣對待趙國呢?有兩種選擇,一鼓作氣,攻下邯鄲,徹底滅趙。另一種就是停下來,過一段時間再打,那麼這段時間,可以讓趙國休養生息,秦國是如何選擇的呢?請關注下一集的講解,謝謝大家。
19:邯鄲之戰
[畫外音]戰國後期,秦王嬴政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但這赫赫偉業,並非一代之功,在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時期,秦國和趙國在長平爆發一場戰爭,已經使得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國爭雄天下的資本,這為贏政將來統一六國掃清了一個障礙。而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獲勝後,接著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秦趙之間又爆發了邯鄲之戰。邯鄲之戰可以說是趙國生死存亡的保衛戰,而成語“竊符救趙”,“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等都和這場戰爭有關。在這場戰爭中,秦昭襄王為什麼沒能抓住趙國元氣大傷的大好機會,趁趙國國力虛弱一舉把趙國滅掉,而要把這個任務留給他的曾孫贏政呢?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將白起下令,分兵兩路,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同時白起返回秦國,向昭襄王報告,要求增糧滅趙。他提出兩個理由,一是趙軍主力被全部殲滅,二是趙國民心極端不穩。這時候,如果我們進攻邯鄲,可一舉拿下。報告交上去以後,秦昭襄王實際上內心很矛盾,我們叫主疑,國君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