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統帥換成了秦國最有名的將軍白起。我們上一集講過,白起和廉頗都屬於戰國四大名將,非常能打。白起在長平之戰以前,已經名聲大噪,所以秦國為了麻痺趙國,沒有讓白起任命的訊息傳播出去,下了一道死命令,誰敢洩露白起做了前敵總指揮,格殺勿論。所以這個時候,趙國並不知道秦軍換了主帥,趙國換了主帥,是紙上談兵的趙括,秦國換了主帥,是綽號人屠的白起。趙括來了以後,立即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傾巢出動,主動出擊,率領40多萬軍隊出擊。白起第一步,示弱,假裝打敗了向後退。第二步,白起派了兩隻秘密部隊,第一支部隊25000人,當趙軍離開大營後,這支部隊斷了趙軍的退路。第二支秘密部隊,5000騎兵,叫快速反應部隊,趙軍40多萬大軍,分前後兩軍,這5000騎兵就插在前後兩軍之間,把趙軍分成兩塊。然後,又把趙軍的運糧通道斷了,這叫三斷,一斷後路,二斷前後軍,三斷糧道,招招都是狠招。這種情況下,趙括的軍隊攻不進秦軍的營壘,只好固守,等待援兵。而秦昭襄王聽說趙軍被困,糧道被斷,極其興奮,一連串下了三道命令。第一,全國老百姓,秦國商鞅變法以後實行20級軍功爵制,全國老百姓,每人賞一級爵位。第二,秦國全國15歲以上的男人,全部上戰場,舉全國之力;第三,秦昭襄王親自坐鎮指揮。你看秦國這架勢,它把長平之戰看作秦趙兩強之間的一個生死決戰。趙孝成王既沒有看到這是兩國之間一場生死決戰,還一心一意想著求和,結果趙括部隊斷糧,整整46天,我們上一集講到趙武靈王餓了三個多月餓死了,這可是40多萬大軍,斷糧46天,軍中竟然出現了暗中殺人,然後分吃人肉的現象。最後趙括沒有辦法,就採取自殺式突圍辦法,突圍未成,趙括戰死,40多萬大軍向秦國投降。投降以後,白起下令,把40多萬投降的軍人全部活埋,只留了240個未成年人,放他們回去向趙國報個信。趙國舉國震驚,這一戰趙國損失了45萬人,所以長平之戰以後,趙國是一蹶不振,再也沒能恢復。你看秦昭襄王命令的是15歲以上的男子都出去當兵,那麼說軍隊的主力應當主要是一國中間的青壯年男子,秦昭襄王是特意下了命令,讓15歲以上的男子都去打仗。而趙國你想想,它能有多少人口,45萬青壯年一次性全部喪命,趙國只剩下老人,孩子,中年的全部死光了,幾乎到了這個程度。這樣一來,秦趙兩強並列,徹底改變為秦強趙弱,趙國的滅亡已經無可挽回,只是時間問題。這是我們講的長平之戰的經過。
趙國敗的這麼慘的原因,第一個是準備不足。這個準備,包括思想上的準備,戰爭上的準備,兩方面準備都不夠。長平之戰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很多文人就長平之戰發表了很多言論,都在指責趙國不應該接受上黨郡,這是很多人提出的一個問題。那麼首先我們討論應不應該接受上黨郡。我個人認為,趙國不費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一個郡,十七個縣,應該要。接受上黨郡,本身並沒有錯,不能因為上黨郡接受以後,引發長平之戰,最後損失45萬人,倒推回去說明不應該要上黨郡,不能這樣倒推。那麼趙國錯在什麼地方?趙國的國君沒有一個思想準備,就是秦趙之間兩強並存的局面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所以秦趙之間必然有一場惡戰,這個是不可改變的。只是戰爭的時間,地點不確定。如果你知道早晚有一打,那麼你就要做好準備,趙國呢,沒有這個思想準備,在心理上,在戰爭上都沒有準備。在心理上,表現在趙孝成王身上,就是初戰失利,就想求和,沒有打決戰的信心。再一個,就戰爭準備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擇將,選擇統帥是最重要的。棄了一個廉頗,選了一個趙括。廉頗雖然初戰失利,但是廉頗的辦法拖了秦國三年,再拖三年,秦國拖得起拖不起,廉頗打得是消耗戰,趙國雖然損失大,秦國損失同樣大,最後是同歸於盡,不是一強一弱,所以廉頗的辦法是可取的。所以在擇將問題上,趙孝成王犯了很大的錯誤。秦國為什麼用反間計,就是因為他們對廉頗頭疼又無奈,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借趙孝成王之手拿掉廉頗,說明他們害怕廉頗,這是第一,準備不足。第二個原因,是底氣不足。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初戰求和,求和並不是錯,和是一種手段,選擇戰和選擇和都不是錯,問題是和的本身也有大學問。什麼時間求和,什麼條件下求和,派什麼樣的官員求和,這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如果像虞卿說的那樣,聯合楚國,魏國,造成合縱抗秦的局面,給秦國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再來求和,一談就成。趙國之所以急於求和,就是因為底氣不足。底氣不足就在於趙國的農業薄弱,秦國商鞅變法,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