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是不是我需要的產品?我需要的是x x型的產品——也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
後來,情勢有了改變。
廠商在生產之前會先調查,產品是否切合消費者的需要;消費者也會反應,我需要的是x x型的產品,否則不買,除非是獨佔市場,否則,廠商一定“從善如流”。
現在的情況更不一樣了。
大眾都說很好的產品,一定還有小眾不適用,於是,以小眾的特殊需要為物件的產品,也應運而生了。這種區隔雖然似乎縮小了市場之網,但人力卻集中了;這種“區隔市場”式的行銷,有時候比“大眾市場”式行銷效益還高。
時代在變,社會結構在變,消費形態在變,市場生態在變,不肯抓住節拍,適時與潮流共舞的人,將洽談室是被淘汰的一群。
傳統行銷者多半不希望他們的產品被特定的物件“綁死”,而喜歡將他們的商品定位成“人人皆適用”,以擴大市場佔有率。
然而,在現代的行銷觀念裡,“任何人都適用”也就意味著“任何人可能都不適用”,如果無法瞭解市場區隔的需要,產品很可能死路一條。
當華航還在“以客為尊”,而空服員還懶得理你,連點餐都得用英文或至少得講國語才能溝通的時候,長榮航空卻打出“說臺語嘛也通”的口號,結果,吸引了不少為數龐大的“阿公阿媽”族群。
當洗髮精還停留在一瓶7元時,綠野香波卻首先以30元的高姿態進入市場,充分切入一般人“貴就是好”的心裡弱點,獲得空前的成功。
當飲料市場還在“碳酸”時代時,新奇士卻以“純純果汁”攻下了大半壁江山,而味全則更以“果粒果汁”區隔市場,波蜜則乾脆來個“雞兔同籠”,以“果菜汁”應戰,結果雙雙各佔有一席之地。
筆者也曾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陷入“市場區隔”的迷思之中。
例:兩年前,我受託處理一棟一樓的房子,是戶位於8米寬巷內的三角窗。整體而言,是屬於社群型的住屋,但“性格”又不夠明確,因為附近同樣的一樓,有住家、超商、小型客廳,也有辦公室,看起來這是“誰都合適”的“商品”!
初步的行銷策略確定之後,我在廣告上用大字註明“辦、店、住”皆宜,結果,反應甚差,我百思不得其解,無論就價位、環境、建材、交通等條件來看,都算是搶手貨,不可能這麼難推才是啊!
經過不斷地請教資深前輩,自己觀察、評估,才慢慢地理出個頭緒來。
社群的一樓本來就是屬特殊,因為它的消費物件滿特定的:價位高,當住家太浪費;進出方便,但隱私性差;臨街,但太吵;當辦公室,感覺又不太對勁;當店面,又嫌不夠“吃市”……
?
然而,商品本身的性格是人們塑造出來的,你說它適合店面,它就知店面;你說它適住家,它就適住家;你說它適辦公,它就適辦公;反過來說,當你說它“住店辦”皆宜的時候,它似乎又顯得“皆不宜”了!
思路理清之後,我改變了行銷策略,重新塑造了它的性格:
“社群店面,新商圈,人氣旺,誠徵金主。”
這樣的高速果然奏效,廣告刑出之手,反應熱烈,參觀者多半是投資性買家,他們的盤算是這樣的:把圍牆打掉,重新裝潢透明玻璃圍牆,整理成店面的樣子,再行出租,等到經營得很吃市的時候,合約到期,適時收回,就可以用純店面價格出售,屆時價格將大幅提升。因為物件適合,買主與行銷之間剩下的只是議價空間的幅度罷了。
把市場需求縮小以後,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機會減少了,其實反而有去蕪存菁的效果,真正的潛在買力才突顯出來,這個原則尤其適用於從大眾商品區隔而出的高價位“小眾商品”。
例:幾年前,美國有一家名叫通用的寵物食品公司,正準備推出一種新的罐頭狗食。眾所周知,美國是全世蚧最大的消費市場,各行各業的競爭都非常激烈,任何新商品想在業界出人頭地都是件十分困難的事。單是一種狗罐頭就有數十上百的品牌,個個有其特色,個個有其吸引力,後來者要想居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殺出重圍,企劃部門想出了一個策略:
將狗食分為3種:
一 老狗食,高齡狗專用。廣告詞為:吃能用牌老狗專用食品,使您的愛犬延處益壽,使家庭更和樂、溫馨。
二 中狗食,壯、中年狗專用。廣告詞為:吃通用牌中狗專用食品,可使您的愛犬有強壯的身體,幫助他把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