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頁)
低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飽飯。他在給朋友的信中不無傷感地寫道,去年薄田無收,一家老弱幾十口人空著肚子躺在床上。“目前青黃不接,數米而炊,雜以野菜,亦聊以免死”。(《經義齋集&;#8226;答徐健庵》)讀之令人落淚。
人性是複雜的。熊賜履主張以儒學治國安邦,但自己為了害怕皇上一頓批評,不惜降低人格,誣賴諉過於同事。但在被貶居的艱難歲月中,他卻又能耐得住清苦和寂寞。——要真正認識一個人,難啊。
李光地的不“道學”
李光地與康熙的親密關係,在播布甚廣的電視連續劇《康熙大帝》裡很多表現。史實也確實是這樣的。李光地死後,康熙帝曾感嘆道:“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讓康熙發出這樣慨嘆的人,大概也只有他了。
能得到皇帝如此的信任,李光地是有資本的。一是他戰功卓著。二是學問精深。
說他戰功卓著,倒不是說他有多少驚人武功,他的戰功,主要體現在平息福建耿精忠等人叛亂的精明上。康熙十三年,福建軍閥耿精忠不願意服從清朝的領導,反了康熙。李光地當時正在老家安溪探親,碰上這場亂局,不得已逃到山中避難。因為名氣太大,耿精忠等都想將他招入麾下,多次派人到山中請他。他對朝廷倒是忠心,自然是一力拒絕。因為身在亂局,加之對福建的情況又十分熟悉,李光地很快看出了清兵老是不能取勝的原因。康熙十四年,他把自己的軍事觀察心得寫成一份密報,用蠟丸封了,派人輾轉送到了康熙手中。康熙十分激動,“得疏動容”,感嘆他的忠誠。根據他的建議,清兵很快平復了戰亂。沒多久,困守臺灣的鄭錦又派出將領劉國軒進攻福建泉州一帶,形勢危急。李光地又一次顯出其軍事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兄弟、親屬和鄉勇的力量,守住了陣腳,疏通了救援的道路,保住了地方平安。康熙對此十分讚賞。講到李光地的戰功,收復臺灣亦有他一份功勞。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從福建來到北京,康熙問他臺灣形勢,他說,這個時候鄭錦已經死了,他兒子鄭克塽年紀還小,部下正在搞內部鬥爭,是平復的好機會,並且內大臣施琅熟悉海戰,可當重任,應速去攻打。康熙聽從了他的計謀,果然平復了臺灣。
李光地的學問也是學界公認的。他從小勤學,活到老、學到老。“經傳以外,凡諸子百家、下及星象命卜之流,莫不旁涉會通”,是清初有影響的理學名臣。他一生寫下了《周易通論》、《尚書解義》等43種著作。康熙對他的學問是十分器重的,康熙編寫的《朱子全書》、《周易折中》等書,都讓李光地負責校勘。利用這個位子的便利,李光地大力倡導理學,推動了《詩》、《書》、《春秋》等的修纂,對清朝理學振興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個人的才能並不能證明他道德上的高尚。李光地一生雖然做了不少事情,立下不少功勞,但其道德上的瑕疵也為人所詬病。
比如說“負友”。前文說了,在福建戰亂之時,李光地曾向康熙獻一蠟丸,中有良策。但據史實,這一良策並非他一人冥思苦想所得。當時與李光地是同榜進士,而且一起在翰林院做編修的陳夢雷已被迫做了叛臣耿精忠的幕僚。據稱,由於他和李光地關係密切,他們常在背地裡偷偷商議,謀劃對付耿精忠、鄭錦的辦法。這就是說,李光地獻給康熙的蠟丸密計裡有陳夢雷的一份功勞。但李光地並沒有在密報上署上陳夢雷的大名,致使耿精忠兵敗時,陳夢雷以叛逆之罪被逮到北京,依理當斬。這個時候,李光地才站出來,說明了當時兩人互通款曲的情況,陳夢雷得免死罪。對整個事件,李、陳的說法並不相同,其中曲直也只有他們二人最為清楚。但既有其事,便不可能是空穴來風。很多知名的文化人當時參與了這場事關道德的論戰,靠了康熙的庇護,李光地的官運並未受多大影響,但頭頂上從此多了一頂“偽道學”的帽子。——這可是作為道學家的李光地所不願看到的。
還有一個是“丁憂事件”。康熙三十三年,正在順天學政任上的李光地知道了母親逝世的訊息。按照古禮,父母死後,子女應守孝三年。但這次李光地只請了九個月的假,於情不合,於理不通,深為當朝官員所憎惡。好在康熙帝對他非常包容,命李光地放棄職務,但也不用回去,就一門心思在京城守孝得了。這個權宜之法,雖然解決了李光地在官位與孝道之間兩難的問題,但終究與當時道德風尚不合。朝中有個叫彭鵬的官員,連續上書給康熙,論說李光地“十不可留”。李光地其實內心裡也相當受煎熬,他兒子寫給老家的一封家書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