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片廣袤的土地。
涼州的地形,就好似一塊中間細小,兩邊寬廣的骨頭形狀。當然,這塊骨頭是平面的,而不是立體的。
骨頭形狀的涼州東南部與司隸接壤,然後一直向西北延伸到很遠、很遠。骨頭的兩邊,東北乃是匈奴,西南卻是羌人以及西域各國。
咯隴西雖然打下來了,這裡卻是一片不毛之地。一個無人居住的地方,哪怕戰略位置再如何重要,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於是乎,漢武帝就在那片地區,先後設定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史稱隴西四郡。隨後,他又數次從內地遷徙百姓,充實這塊不毛之地的人口。
這個政策無疑是非常正確,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然而漢武帝本人,卻被這個政策所連累,被描述為一個橫徵暴斂、窮兵黷武的暴君。
若只是北擊匈奴,憑藉大漢數代的積累,完全能夠支撐下去。
但是向隴西四郡,這樣偏遠、荒涼的地方遷徙百姓、建造城池。這種消耗,絲毫不亞於一場持久的大規模戰爭。
西漢向隴西四郡的移民,大約有一二十萬。這些人過去之後,他們最初幾年需要的糧食,必須從內地運輸過去。
當時交通落後,只能用人力、車馬進行運輸。只是運輸糧草的民夫,他們來回消耗的錢糧,都是一個龐大到不可估量的數字。
這種消耗,甚至是遷徙往隴西四郡,所有百姓所需要糧草的數倍。再加上連年征戰不休,西漢的底蘊中就此消耗一空。
漢武帝為了籌集資金,甚至出賣爵位,允許以錢贖罪,還不分青紅皂白,將諸多商賈鉅富收監,抄掠他們的家產。
正是一系列這樣的所作所為,才讓漢武帝給人留下了橫徵暴斂,窮兵黷武的印象。甚至於,晚年的漢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詔,用以平息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
然而,漢武帝的所作所為,終究還是讓漢人在隴西站住了跟腳。之後匈奴與羌人雖對此地有所反撲,卻每次都被西漢的強大武力碾壓。
透過對河西走廊的有效經營,西漢達到了通西域、制匈奴的目的,開闢了聞名後世的絲綢之路。在武帝之後,西漢王朝蓬勃發展,持續了好幾十年的輝煌。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再強大的王朝,總有衰敗的時候。
西漢的輝煌,隨著王莽篡位而徹底消失。隨著新莽王朝的崩潰,遊牧民族瞅準時機,再一次打起精神,恢復了對內地的進犯。
待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全國,消滅了割據隴西的隗囂之後,才發現那裡已經有了為數不少的羌人。
這些羌人,趁著漢人因為戰亂大量減少的時機,佔據了以往漢人在隴西的生存空間。有些羌人,甚至是隗囂招募計程車卒。
大量羌人趁著華夏內亂湧入隴西,劉秀無奈之下,只得並設定了‘護羌校尉’一職,將羌人當做自己的國民進行管理。
然而,從東漢政府建立起,西北邊疆就沒太平過,羌人三天兩頭造反,這就是東漢的噩夢——羌患。
東漢建國伊始,羌人就開始不安分。東漢開國名將來歙、馬援,也曾數次平定羌人叛亂。
羌人遠不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漢軍,他們每次一吃敗仗,就乞求投降。
華夏乃禮儀之邦,對於願意投降的異族,向來不會趕盡殺絕。不僅如此,還會分發錢糧給那些投降的羌人,而後將他們全都放回去。
然而,被放回去的羌人安靜不了多長時間,又會再次鬧騰起來。無奈之下,朝廷只得讓羌人往大漢內部遷徙。
由於西漢末年,長時間大規模的戰亂,中導致原地區人口劇烈減少。
東漢朝廷覺得,將羌人內遷既能約束他們,又能充實內地的人口,是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於是乎,大量羌人被遷出隴西四郡,來到了涼州東部土地富饒的郡縣。
讓天子以百官始料不及的是,內遷的羌人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與邊疆造反的羌人遙相呼應,將整個涼州折騰的雞犬不寧。
哪怕東漢時期,出現了數位賢明君主,反覆無常的羌人仍舊叛亂不停,將整個東漢政權拖入了戰爭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百餘年來,由於西羌叛亂的緣故,不知消耗掉了大漢多少錢糧。甚至於,東漢最終走向覆滅,也未嘗沒有羌患的緣故。
然而,羌患為何如此難以解決?同樣是遊牧民族,為何匈奴依附漢室以後,卻能與漢朝之間保持長久的和平?
賈詡書中提到:匈奴與羌人,雖然都是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