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3/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幾乎所有的週末、假日;白天忙本職工作,晚上回家安置好孩子後,還要寫作到深夜一二點鐘;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走訪了多家單位,查閱了大量書刊、雜誌、回憶錄、文獻檔案,做了數百萬字的筆記;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走訪了近七十位留蘇學長,出席了多次留蘇老同學的聚會活動,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錄音、影像記錄,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得到了用語言難以形容的巨大支援。我們訪談的物件,無一例外地給予了關愛和配合。大家稱讚我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有些人甚至用“功德無量”來形容。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自身經歷了複雜而又令人激動的思想歷程。每次採訪結束後,我們的心情都久久無法平靜。我們發現自己從最初對於他們生活、學習、工作的瑣碎細節的獵奇,已經逐漸深入到對他們內心世界的探索,試圖發掘他們的精神核心。
這是一段艱難然而有意義的歷程。
今天,在本書終於付梓之際,我們衷心感謝耐心接受了我們採訪的七十餘位不同時期的留蘇學長,和向我們慷慨地提供了照片資料的基輔工學院校友會、列寧格勒造船學院校友會、列寧格勒礦業學院校友會以及相關學長。感謝你們與我們分享了寶貴的記憶和情感;
我們衷心感謝所有在本書中出現與未出現的、所有相識與不相識的、所有支援和幫助我們的學長們。是你們的傑出和謙遜,使得這本書具有了厚重的內涵;是你們讚許和鼓勵,支援我們義無反顧地堅持下來;
我們衷心感謝感謝歐美同學會及留蘇分會的領導們。是你們的關懷和指導,使得我們的構思不斷得以完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我們衷心感謝“中國扶貧地區文化促進會”和王興有老學長。是他老人家抱病奔走,為本書的付印找到了來自“中國扶貧地區文化促進會”的贊助款項;
我們衷心感謝感謝中央編譯出版社刑豔琦總編和吳穎麗主任編輯、子木唐文化藝術中心的子木老師,是你們的負責和努力,使得這本書得以在2007年11月17日面世,成為向五十年前那一偉大歷史性時刻的獻禮;
我們衷心感謝我們的父母,是你們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不辭勞苦,幫助我們日夜照顧幼小的孩子。我們才得以將幾乎全部的業餘時間,傾注於本書的採訪和文稿撰寫中。
有必要說明的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對於採訪物件的選擇是近乎隨機的。我們認為,我們撰寫的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名人樹碑立傳,而是著意於塑造留蘇群體的整體形象。在我們看來,他們當中儘管有些人相對默默無聞,但他們具有同樣優秀的品質,同樣散發著留蘇群體共有的人格光芒。他們構成了留蘇群體這個人才金字塔最寬廣和堅實的基礎。由於篇幅和取材的關係,我們沒能收錄所有采訪過的學長的事蹟;在內容上也做了一些我們認為必要的取捨;同時,在行業分佈的代表性和人物的典型性方面也定有欠缺。在此一併請求學長們的諒解。
由於本職工作繁忙,只能利用全部業餘時間採訪和寫作,更是由於自身認識水平和寫作能力有限,使得我們痛切地感到,這本書距離我們的設想,距離老學長們的期待,還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尤其令我們感慨無奈的是,每次當我們將採訪後的感受,轉化成為一行行文字的時候,總會感到些許的力不從心。我們不知該用怎樣傳神的筆墨,才能生動再現出那些或激昂、或溫婉、或抑鬱、或輝煌的歷史瞬間,才能精確傳達出我們所經歷的感動和震撼。
這本書註定會留下非常多的遺憾:
在資料、日期方面未來得及做細緻考證,必定會有不確之處;
由於客觀原因未能對更多居住在北京以外的學長進行採訪;
對老學長們的精神境界認識和發掘得還遠遠不夠;
。 想看書來
後記(2)
未能對中蘇關係正常化前後派出的留學生進行廣泛採訪,沒能充分展現他們已取得的成就;
……
所有這些缺憾,我們期待能夠透過再版的機會,進行修訂和補充。
在這裡,我們懇請讀者們多多提出寶貴意見,也希望更多的年輕留蘇(獨聯體)學子加入弘揚傳統、傳承文化的行列。
我們的聯絡方式是:each_easy@
單剛、王英輝 2007年10月於北京
① ?(美)盛嶽:《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現代稀見史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