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校友們的鼎力相助,固然沒有能夠挽救同學的生命,但是這份勝似親人的關懷,再次印證了留蘇學子間積澱的“血濃於水”的親情。61
不是為了利益,不是有所圖報,只因為共同的夢想、共同的誓言、共同的命運,只因為我們屬於一個共同的光榮群體——留蘇學人!
。 想看書來
第十三章 百川入海(5)
重逢在春花爛漫時
2007年4月,我得到酆炳林副會長通知,列寧格勒造船學院的歷屆中國畢業生們將舉行一次聚會。
4月14日下午,我趕到北京市翠微路。在中國船舶總公司某部門院內,往日的寂靜被沸騰的人聲所打破。
六十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聚集在庭院裡,歡聲笑語在天空中瀰漫。在這裡,同學們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溫暖的夕陽,將最燦爛的餘暉播撒在每個人的臉上,勾勒出一張張欣喜的笑容。
事後,我才知道,這是列寧格勒造船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們,在畢業五十年以後的第一次全體聚會!
在蘇聯學習造船和海洋軍事技術的留學生共七十八人,畢業後大多被分配到軍工單位,長期從事保密工作,因此很多人畢業後再也沒有見面。歲月滄桑,不幸有八人已經過世,十一人在國外定居或者失去了聯絡,能夠聯絡上的還有五十九人。
如今,當所有人已經步入古稀之年的時候,都想了卻一個心願,那就是能夠和同窗五年的同學們再見上一面。
然而,這並不是一件易事。
酆炳林告訴我,最初在策劃活動的時候,他不無顧慮。
同學中,年紀最大的已經八十多歲了,最小的也在七十開外;有的人疾病纏身,有的人腿腳不便,平時在一個城市裡見一面都已經很不容易,何況要把分散在北京、上海、大連、武漢等全國各地的同學聚在一起。
“這麼多人,分佈這麼廣,組織一次聚會談何容易。更重要的是,大家年紀都很大了,身體也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就怕出意外。可是,是幾位老同學的堅持和熱情影響了我,是同學們的積極響應打動了我,使我從懷疑派變成了一個積極推動者。”
這麼大的活動,需要有熱心人來組織。王光啟、餘承安、劉其春就是熱心人。但是,組織這種活動光有熱心不行,必須還要有經費,幾十人的食、宿、遊覽開銷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最終還是上海的校友、著名企業家李培植'U42',為舉辦這次活動慷慨解囊,提供了贊助。
4月14日是預定聚會的日子。來自祖國各地的校友們如期來到北京,不少校友結伴而來,有人還帶來了第三代。縈繞在同學們心頭幾十年的夢想,此刻終於成真了。
母校列寧格勒造船學院(現已更名為聖…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校長得知中國留學生聚會的訊息後,專門發來了賀電。他在賀電中意味深長的說:
“……你們中的所有人,無一例外,都是優秀的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了俄語和造船的專業知識;
你們是蘇聯的熱愛者,一如既往地促進著兩國間的友誼和合作;
你們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為中國造船事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業績;
你們中的很多人成了主任工程師、科學家,一些人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的走上了中國造船工業的領導崗位。
時至今日,我們還常懷尊重之情回憶起你們。
我們深信,中俄兩國間的合作和傳統友誼將日久天長!”
歡聚場景非常動人。
老同學們一見面你拉著我的手,我挽著你的臂,說不完的話語,道不盡的情,訴不完的思念。
當看到這群早已是爺爺奶奶的老人們嘻笑打鬧,看到他們臉上浮現出的年輕的紅暈,聽到他們彼此稱呼對方的暱稱,我有一種時光倒轉的感覺。時鐘彷彿一下子回撥了五十年。此刻,再沒有身份、地位、財富的差別,只有同學間最純真的友情。
我曾親眼目睹了這樣一幕:
當劉光宇、呂培忠兩位老學長的手握到一起的時候,兩個人同時愣住了。他們緊緊盯著對方的眼睛,頭腦在飛速地翻閱五十年前的記憶。“你是劉光宇!”“你是呂培忠!”兩人幾乎同時喊了以來,緊緊擁抱在一起。
五十年杳無音訊,五十年歲月滄桑。
昔日的青春少年已經變成垂垂老者。每個人的面貌都發生了如此大的改變,以至於這對五十年前曾經大課、小課形影不離的好友,竟然無法一下子認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