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共赴國難;新中國建設時期,為吸引海外專家學者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有益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歐美同學會大力提倡“科教興國”,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祖國貢獻力量。
歐美同學會下屬十四個分會,現有會員一萬餘人。其中留蘇分會擁有會員約三千多人,是歐美同學會人數最多、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分會組織。
由於歷史的原因,五六十年代學成歸國的留蘇學子們,在很長時間內沒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組織。
隨著大家逐漸退出一線工作崗位,這個曾經是規模最大、管理最嚴密的留學生群體,又一次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跨越了半個世紀不曾泯滅的親情和友情,如同一張無形的巨手,將分佈在各行各業、四面八方的學子們又一次集合在一起。
作為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籌備者之一的酆炳林,引領我回溯了近二十年前那些難以忘懷的日日夜夜。
1989年4月的一天, 李扈生'U38'、酆炳林、胡立生、張通、李瑞等幾位留蘇學長在歐美同學會聚會。大家談論的主題是如何建立一個屬於留蘇學子自己的組織。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關於同學會的構想逐漸成型了。
酆炳林告訴我,李扈生當時已經查出患有嚴重的肝病,可他還是主動承攬了外聯工作。籌備期間的奔波勞頓進一步吞噬了他的健康。留蘇分會成立後不久,他就因病故去了。
聽著酆老的講述,我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身體瘦弱的李扈生穿著一件白襯衣,迎著初春的寒風,騎著一輛腳踏車穿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扣響中央領導的房門,往返奔波於中央統戰部、民政局、歐美同學會等眾多管理機構之間,蓋下林林總總的公章。
一切進展非常順利。4月24日,李扈生、酆炳林、張通等再次聚首。這次會議,是留蘇分會成立前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籌備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大家一致同意推舉我國第一位留蘇技術科學博士高景德'U39'先生作為第一任會長。高景德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1989年5月14日,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舉行了莊重的成立儀式。會上透過了留蘇分會的章程和組織機構。除會長高景德外,大會還選舉了副會長十人。大會選舉李扈生為首任秘書長。
從此,飽經滄桑的留蘇學子們,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從1994年開始,幾乎每年春節留蘇分會都會組織留蘇畢業生聯歡會,至今已經延續了十幾年。
我作為一名青年學子,多次作為義務工作者參加了春節聯歡會的接待活動。
聯歡會在九點開始,可是八點剛過,學長們便攜帶著家眷子女,從四面八方趕來了。他們有的腿腳不便,在家人的攙扶下步履艱難地登上禮堂的臺階;有的在門口躑躅張望,等待老同學的到來。大廳裡,這些年過花甲的老人遠遠地高聲打著招呼,疾步奔向對方,緊緊地握手、擁抱,關切地詢問彼此的近況。從他們眼中流露出的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友情,每每令我感動不已。
。。
第十三章 百川入海(2)
對於這些年事已高、平日深居簡出的老人們來說,平日裡很難有與同學相聚的機會。看到這麼多熟識和掛念的老同學們都還在健康地走動、愉快地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內心莫大的慰藉和鼓舞。每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會,成為老留學生們的心理寄託。
聯歡會上,既有老中青學長自己排演的節目,也有曾經留學蘇聯或獨聯體國家的藝術家的精湛演出。其中一個保留節目,便是歐美同學會合唱團的表演。
歐美同學會合唱團成立於1994年9月。在總數六七十名的成員中,除部分曾留學西歐、留學美國的學長外,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來自於留蘇分會。合唱團團員的平均年齡已經有七十歲了,可是這絲毫不能減弱大家的熱情。每個星期六的上午,團員們風雨無阻、雷打不動,都會準時參加排練。這個日程歷經十餘個嚴冬酷暑從未間斷。合唱團在著名指揮家吳靈芬教授的精心指導下,排練了近百首各具特色的中外名歌。
合唱團創始成員之一的籍傳茂,向我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合唱團的成員們,有的曾留學美國、有的曾留學西歐;演出曲目也五花八門,從中國民族歌曲,到歐美各國的名曲。不知是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還是別的原因,當排練西方一些具有宗教色彩歌曲的時候,指揮總是抱怨大家找不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