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極為刻苦,甚至連洗澡前往浴盆放水的這點時間,也要拿一本醫學著作閱讀。有一次,潘世徵照例利用這個間隙讀書,忽然感到腳下熱氣蒸騰。他低頭一看,原來看書入了神,水從澡盆中滿溢位來都沒有發覺。對於潘世徵的論文,苛刻的蘇聯導師給予了最優的成績。而他在答辯時說的一口流利純正的俄語,更令在場的蘇聯科學家個個目瞪口呆。30
然而,由於對當地生活不適應,以及對學習壓力思想準備不足,個別學員在心理、身體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1951年,國家副主席林伯渠在蘇聯進行了幾個月的療養和考察。期間,林老與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進行了密切接觸,詳細瞭解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林伯渠歸國後,立即給劉少奇、周恩來寫信,介紹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我們中央###此次送蘇聯學習工業技術的一批學生約三百餘人,據大使館反映,該次學生不懂俄文的佔百分之九十五。###計劃,是把他們分別送到各種專科學校去學習的,自然分的很零散,以致學生聽講困難,學校為之補授俄文,亦不方便。該學生等先無精神準備,一到莫斯科, 既聽不懂話,又吃不慣飲食,加以氣候亦殊,有的就鬧起情緒來。並有個別(大約不止一二個)學生程度不夠格,也為收納該次學生的學校所不滿。”
林老建議:
“以後若再派學生去蘇聯,須先在國內進行預備教育六個月或多一些時間(或於到蘇聯後,先集中教育一個時期)。首先教俄文拼音會話,尤其在政治上應先說明赴蘇學習的必要性,加重其責任感。並須詳細告訴他們到蘇聯以後的生活情形(如飲食、氣候,這些是可以漸漸習慣的)。”31
林老的意見引起了周總理的高度關注。總理隨即做出批示,指定錢俊瑞(時任###副部長)、安子文(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伍修權(時任外交部副部長)三人負責籌備留蘇預備學校。
第五章 夢開始的地方(3)
留蘇預備部
1951年12月初,留蘇預備學校的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經過研究,國家決定將留蘇預備學校設在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之內,由俄專校長統一領導,因此又被稱為俄專二部。32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簡稱北京俄專)是和新中國同日誕生的,其目的在於為新中國培養俄語翻譯人才。校長是我國著名翻譯家、曾任毛澤東主席首席俄文翻譯的師哲,副校長是張錫儔。
1952年2月,留蘇預備學校迎來了第一批六百名學生。由於當時還沒有專門的校舍,不得已借用位於定阜大街的原輔仁大學部分校舍棲身。
1952年6月33,俄專二部搬到位於西城區西南角的鮑家街21號,即醇親王府的舊址。在五十年代初,王府建築還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空閒的殿堂廊廡經過簡單修繕,就成了俄專二部師生的課堂和宿舍。這時的俄專二部已正式命名為留蘇預備部。
由於王府內空間狹小,###又將附近石駙馬大街18號——北京女八中的部分場地騰讓出來,供留蘇預備部學員住宿使用。
每天,學員們要往返於教室和宿舍之間,步行大約一公里的路程。可以想象,當年在石駙馬大街上,眾多學員夾著書本,成群結隊往來穿行,該是怎樣忙碌的景象。
據當時的學員回憶,由於教室有限,上課不得不實行“二部制”—— 一部分學生早八點至下午二點上課;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從下午二點上課到晚八點。
“所謂男生宿舍,就是一個偌大的房間。擺滿了上下兩層的硬木板床,百十號人擠在一起睡覺。連桌椅板凳都沒有。”1954年入學的學員任滿倉回憶道。
吃飯也沒有固定地點。學校在伙房旁邊用帆布支了一個大棚子,學生們用飯盒打了飯菜後,有的回到宿舍吃,有的乾脆就在棚子下或蹲或立“解決戰鬥”。
體育鍛煉的場地也是大問題。校園裡沒有跑步的空間,學生們只好出校門,沿著古老的城牆和狹窄的街巷跑上一圈。
如今,留蘇預備部舊址經過一系列的拆改,只剩下一進院落,湮沒在後來的鋼筋水泥叢林中了,門牌也變成了鮑家街43號。石駙馬大街的名字已經不復存在。1969年,這個帶有 “封建色彩”的名字被取消,街道更名為新文化大街。為了與後來位於魏公村的俄專新校址區分,這裡又時常被稱為太平湖俄專——得名於附近一個已經乾涸淤平的湖泊。
為了迎接派遣留蘇的高潮,位於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