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驕傲的“一汽”破土動工了。
現代化的工廠需要專業人員來管理,先進的裝置需要成熟的技術工人來操控。為了幫助中國同行最大限度地發揮工廠的潛能,蘇聯方面建議中方早派、多派人員到“吉爾”實習。
1953年4月,第一批八名實習生走進了“吉爾”的大門。
走進車間,眼前的景象令觀摩者感到震撼。
在高大的廠房裡,一排排巨大的機床發出轟鳴,自動完成原料充填、加工、傳輸的過程;在生產線上,幾十臺機床連在一起,只有一個人在操作檯上按電鈕,被加工完畢的零件就不斷流出;總裝配線上,僅用兩分鐘就裝成一臺汽車。一名司機神氣地跳上汽車,汽車喇叭一聲長鳴,車就開走了。
初次目睹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壯觀景象,想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幕將透過自己的雙手在祖國實現,大家無不心潮澎湃。
廠方對於實習生的學習給予了高度重視。
儘管生產任務繁重,廠裡還是安排了各崗位的主要業務骨幹擔當實習生的導師。輔導是一對一進行的。蘇聯的一線技術工人將操作步驟分解成一步步的程式,逐一進行示範,詳細講解每道工序的要領,然後再讓中國徒弟親手實踐。蘇聯工人實行計件工資制。為了教授中國學員,他們不惜耽誤工時,下班後再加班補上定額數量,甚至少拿計件工資也不在意。
在生活中,來自中國的勞動者也處處能夠感受到蘇聯人民兄弟般的濃濃情意。
為了給實習生們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吉爾”方面專門修建了一棟宿舍大樓。宿舍裡窗明几淨,二十四小時供應熱水。實習生們四人一個房間,還有公共廚房可以自己燒菜做飯。
每逢週末和假期,廠裡的共青團都要組織實習生們到莫斯科市內和周邊旅遊、參觀。車間裡的師傅和同事,也常常邀請中國朋友到自己家裡作客,詳細詢問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從1953年初到1956年,“一汽”向“吉爾”先後派出九批共518名實習生,每人都參加了為期八個月到一年的技術培訓。43
從廠長、車間主任到一線工人,從前方生產、輔助生產到後勤管理,從產品設計、工藝製造、計劃管理到財務管理、質量管理,幾乎所有的關鍵崗位都得到了蘇聯同行毫不保留、幾乎是手把手的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同志也曾作為“一汽”職工在“吉爾”實習。據曾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們回憶,###同志由於具有國內正規大學畢業的背景,加上個人勤奮好學,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充分掌握了俄語技能和業務知識。作為實習生黨支部的幹部,###同志一方面關心體貼同事們的生活,同時也嚴格督促大家的工作和學習。他經常告誡大家不僅要學習,更要在學習中創新,要注意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重點在“先進”二字。44
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同志,則作為“一汽”最後一批實習生的帶隊人,於1956年至1957年間在“吉爾”度過了學習和工作時光。
1956年7月,在中蘇兩國人民期待的目光中,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了。當時正在“吉爾”實習的王少林撰文寫道:
“1956年7月15日。這一天我特別高興。因為我早晨在報紙上讀到,在我的祖國,生產出了第一批國產汽車。這個快樂的事件不能不使我激動,在高漲的情緒下度過了這一天。七月十六日,當我剛剛跨進我工作的辦公室的門檻時,所有的蘇聯同志都站起來歡迎我,熱烈握手並高聲說著同一個詞‘解放’。晚上,當我拿著《真理報》回到宿舍時,蘇聯朋友向我和我的同胞表示祝賀。另一天,當我參觀汽車部件廠和化油器廠時,上至工廠領導,下至工廠警衛人員都向我祝賀長春汽車製造廠的勝利。” 45
“一汽”的順利投產,是中蘇兩國汽車人共同的驕傲。
“一汽”從1953年奠基到1956年下線,僅用了三年時間。它的規模和水平在當時亞洲達到了領先的水平,將與世界最先進汽車生產水平的差距一下子縮短了六七十年,打下了我國本土汽車製造業的堅實基礎。建廠後的三年內,“一汽”開發研製了包括“東風”、“紅旗”在內的十四種新產品。其中紅旗轎車以其優越的效能、舒適端莊的車身造型,被選用為政府禮賓車。46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五分!五分!(6)
“一汽”被公認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這批曾在“吉爾”刻苦學習的實習生們,很快成長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