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頁)
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師爺看後,搖搖頭,建議將“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
曾國藩聽從建議,後來事實證明,這一舉動是完全明智的。朝廷看到奏章後,認為曾國藩雖然連遭敗仗,仍然頑強地戰鬥,忠心可嘉。所以,不但沒有依照軍法論處,反而對他委以重任。完全相同的四個字,只是調動了“敗”字的位置,便將一個敗軍之將的形象,塑造成為勇於挑戰失敗的正面形象,傳達出一種百折不撓的勇者精神。
“近因效應”還告訴我們:怒責之後莫忘安慰。也就是說,在批評過程中,難免有些情緒化,但只要結束語妥帖,安慰幾句,就能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美國某職業棒球隊的一位投手,由於某一個後進球員犯了不該犯的失誤,氣得當場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然而在比賽之後,他還是上前拍拍那個後進球員的肩膀說:“不要難過,我知道你也盡力了,好好加油吧!”我們也可在怒責之後加上一句:“其實,你還是很不錯的。”這樣可以消除對方因為受到斥責而產生的消極情緒,緩解兩人之間的對立關係。
羅蘭曾說過:“交朋友不是讓我們用眼睛專挑選那些十全十美的人,而是讓我們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卻不一定是最全面、最正確的判斷。我們不能對一滴水的厭惡,就否定了大海的浩瀚;不能因為對一片雲的惱怒,就放棄了整片天空。
txt小說上傳分享
14。 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人們常常以己度人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兩人經常一起吟詩作賦。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十分開心。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蘇小妹所說的“佛心自現”指的便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人們在對他人的認知過程中,通常主觀地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似的性格、偏好、看法等。如:心地善良的人認為世人都是善良的,敏感多疑的人往往會認為別人也不懷好意,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便認為自己在別人眼中同樣也很優秀,等等。
心理學家羅斯為了研究投射效應,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揹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當對方的年齡、性別、經歷等方面的因素與自己相似時,人們在潛意識中習慣將對方當做自己的一個影子,容易發生投射效應;此外,當自己遇到不稱心的事時,習慣把一些問題轉移到別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逃避責任。
一般而言,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感情投射和缺乏認知客觀性兩種。前者認為別人的喜好與自己相同,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對方,如: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人到了北方,強詞奪理地斥責北方人道,饅頭怎麼也能當做主食?喜歡高雅音樂的人對聽流行音樂的年輕人嗤之以鼻,認為他們俗不可耐,根本不懂音樂。後者主觀地將自己的認知當做客觀的評判標準,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人或事物之上,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物都是美好的,自己厭惡的都是醜惡的,最終陷入了主觀臆斷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的時候,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心胸狹隘的人認為別人大多也都是小肚雞腸之輩,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脾氣暴躁的人通常認為別人也缺乏耐心,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錯誤地將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朋友一定也喜歡;父母喜歡的院校和專業,孩子一定有興趣;女人喜歡逛街,男人一定也樂意奉陪;兄長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做弟弟的怎麼能遜色呢?
一家出版社正在熱烈地討論選題,編輯們爭先恐後地報出自己的選題。編輯A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以攻讀第二學位,他的選題是《怎樣寫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