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2/4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的“和解”談判的基礎。請注意,這些條件仍把共產黨的小小自治國、他們的軍隊、他們的組織、他們的黨、他們的將來“最高綱領”留在共產黨的手裡。或者說,至少共產黨可以這樣希望。而實際上他們就是這樣希望的。因為在三月十五日,共產黨、蘇維埃政府和紅軍發表了一個長篇宣言,要求與南京方面重開談判。
蔣介石的這一切複雜手腕,為了什麼目的?顯然,這麼巧妙地搞這一套手法是為了要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南京的威望而又能同反對派和解。他的命令和講話,全會的決議,按其正確的順序來讀一下,就可以看出,他滿足了所有各反對派別的政治要求的一部分——剛好使他們不致於團結起來堅決反對他,但又不足在國民黨內部引起反叛。內戰停止了,很明顯,南京終於承擔起武裝抗日的任務。他答應了擴大政治自由,併為實現“民主”定了一個具體日期。最後,還提出了一個方案,國共可以據此武裝休戰共處,如果還談不上“合作”的話。同時,政府在名義上拒絕了叛軍的要求和共方的“合作”建議。這都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我們一定會注意到,這些和解措施是蔣介石在南京面臨很大敵對意見的情況下強行透過的,而且當時他個人剛剛經歷了一場鉅變,險遭不測,換了一個不如他有遠見的人,很可能懷恨在心,失去理智,輕率採取報復行動——實際上,蔣介石在南京的一些憤憤不平的部下就是這樣要求的。但是蔣介石比他們精明。他安危脫險時受到人民極大的歡迎,這不僅是對他個人的擁護,而且也是人民要求和平反對內戰,要求團結抗日的有力表示。對此,蔣介石是完全理解的,他也知道他如果對西北方面採取任何懲戒行動都會在一夜之間喪失民心。
更為重要的是,西安事變暴露了他自己權力結構中的深刻裂痕。他明白這種裂痕很容易擴大為致命的破裂,使整個結構四分五裂。他現在清楚地看到和平對他有極大的好處,可以把這些裂痕一一消除殆盡。他沒有收回在西安作出的諾言,他沒有對扣留他的人馬上進行公開的報復,他軟硬兼施,既作了恰如其分的威脅,又作了必要的讓步,真不愧是玩弄政治手腕的天才。這樣,他終於分裂了西北集團(這是他第一個目標),把東北軍安然無事地從陝西調到安徽和河南,把楊虎城將軍的西北軍整編後劃歸中央指揮。二月間,南京軍隊就能夠安然無事地未遭任何抵抗佔領了西安和西安近郊,到下一月,開始同共產黨談判。
①見蘇維埃刊物《新中國》,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五日延安。
五
《友誼地久天長》①?(上)
蔣介石的友好姿態、他的撤銷剿匪總部、取消新圍剿計劃以及上述各種其他命令和決議,共產黨也有很深刻的印象。一切戰鬥都已停止。國共兩軍實際上共同和平佔領著好幾個邊界地區。蔣介石本人表示願意容忍(至少暫時)紅軍的存在,只要他們遵守三月十日電報中提出的諾言。
在西安事變期間,紅軍佔領了大批新擴充套件的地方。在陝西省,它現在佔了一半以上的面積,包括渭河以北的幾乎所有地方。在他們五十來個縣份裡——面積在六萬到七萬平方英里之間,大體上等於奧地利面積的兩倍——共產黨所控制的領域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塊地方。但在經濟上這個地方很窮,發展前途極為有限,人口稀少,大約不到二百萬。
但這個地區戰略上極為重要。共產黨可以從這裡出發封鎖中亞的貿易通道,或者打通同新疆或外蒙古的直接聯絡。假如與日開戰,這個邊境線的有機價值是很明顯的。這是日本無法封鎖的僅有的兩條中國邊境線之一,也是供應來源之一。新疆有一半以上,面積約五十五萬平方英里,已在一個同情中共、半獨立於南京、半從屬於蘇聯的半社會主義政體的統治下。在它東北的外蒙古自治共和國,另一個面積達九十萬平方英里的前中國附屬國——中國對它的宗主權至今仍得到名義上的承認,即使俄國也是承認的——現在則肯定是在紅旗的統治下,這是一九三六年與蘇聯締結軍事同盟(共同防禦條約)的結果。
在現在仍可稱為“大中華”的這個地方,共產黨控制下的這三個地區加起來大約佔前中華帝國三分之一的面積。把它們三者相互隔開來而沒有實際接觸的,只是一些政治上態度曖昧的緩衝地區,住的是蒙古人,回民,和同南京關係脆弱的邊境部落,日本侵略的威脅對他們來說倒是日益現實的。這些地區後來很可能被納入“抗日統一戰線”的圈子,在蘇聯的影響之下。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未來的龐大共產黨根據地,從中亞和蒙古延伸到中國的西北腹地。但是這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