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頭。
亭獨單于與護匈奴中郎將杜崇堅守城池,這場圍攻戰從九月持續到十一月,達三個月之久。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戰役,如果亭獨單于與杜崇不能夠堅守牧師城,一旦被叛軍攻破,那麼南匈奴的命運可能是毀滅性的結果,而漢帝國的北疆將永無寧日。
亭獨單于與杜崇指揮守軍英勇作戰,挫敗了日逐王逢侯的一次次的進攻,為東漢政府從容組織援軍贏得了三個月的時間。
匈奴的內訌與叛亂,使東漢政府大為震驚。因為叛軍數量達到二十萬人,東漢政府不敢輕視,任命鄧鴻為車騎將軍,越騎校尉馮柱、度遼將軍朱徽為副手,率領左、右羽林軍(羽林軍為漢中央軍的南軍系統,漢和帝劉肇誅殺竇憲後,掌控了南、北兩軍)、北軍五校、各郡國的弓弩部隊、邊境駐兵,護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部隊,共計四萬多人,緊急趕赴戰場。
十一月,隨著車騎將軍鄧鴻統率的大軍來援,叛軍不得不放棄對牧師城的進攻,向滿夷谷撤退。
牧師城轉危為安。
漢、南匈奴、鮮卑、烏桓聯軍兵分兩路,千里追擊。
第一路是車騎將軍鄧鴻的精銳中央軍,會同亭獨單于派遣一萬多人的騎兵,還有中郎將杜崇的四千騎兵,追擊日逐王逢侯統領的叛軍,在大城塞打了一場硬仗,叛軍被擊斃四千餘人。北匈奴叛軍首領日逐王逢侯心知無法繼續久留在漢地,果斷下令十五部落二十萬人全體向塞外進發,進入北匈奴的漠南故地。
另一路追兵是由任尚率領的烏桓、鮮卑騎兵,搶先一步抵達滿夷谷,正好與叛軍主力相遇,一心想著逃出塞外的、回到北匈奴故地的叛軍又一次遭到重創,被烏桓騎兵與鮮卑騎兵砍殺活靶子似的,殺死了一萬七千人。
此一時,彼一時啊,三百年前,匈奴大破東胡,使東胡滅亡,東胡的殘部東逃,演化為烏桓與鮮卑;三百年的時間,使民族的命運來了個大輪迴,東胡人的後代不僅殺回來佔領匈奴人的地盤,而且手起刀落時,絕對是冷酷無情。
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日逐王逢侯的帶領下,這些北匈奴的部落,最終還是成功了逃到塞外,他們最後到了什麼地方,史書沒有記載。估計是經過展轉之後,最後與巴爾喀什湖一帶的北匈奴餘部會合了,如果這種猜測合理的話,那麼這次北匈奴部落的叛逃,就是一次在歷史上影響極其深遠的事件,為日後匈奴人崛起於西方奠下了基礎。
南匈奴在擊破北匈奴戰役中,戰功赫赫,然而最後卻不能返回北匈奴故地,反而被世仇鮮卑人捷足先登了,這無疑使得相當一部分南匈奴人深感寒心。繼北匈奴降部二十萬人叛逃之後的第二年,南匈奴再度出現大規模的叛逃。
永元八年(96年)七月,南匈奴右溫禺犢王烏居戰,率領自己的部眾二萬餘人叛逃,越過中國的國境,進入北匈奴的故地。烏居戰此行的目的,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或許是準備與巴爾喀什湖附近的北匈奴部會合,或許是他想在北匈奴的故地,重建一個強大的匈奴國。
漢和帝劉肇當機立斷,派遣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北軍五校之一)馮柱率兵追擊。這裡稍提一下漢和帝劉肇,劉肇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一位十分出名的皇帝,但是此人在位期間還是比較有作為,特別是十四歲時的他就以出人的膽色,將竇氏集團一網打盡,足見其能力非同尋常,東漢帝國對外戰爭最偉大的勝利,包括擊破北匈奴、對西域的控制都是在和帝一朝。
度遼將軍龐奮與越騎校尉馮柱率大軍出塞,追擊烏居戰的叛逃匈奴軍,經過晝夜兼程,終於捕捉到叛軍的主力。精銳的漢軍騎兵與烏居戰的南匈奴軍展開一場激戰,大破南匈奴軍,陣斬烏居戰。
烏居戰一死,南匈奴軍群龍無首,紛紛向漢軍投降,龐奮將二萬多名降軍安置在安定郡與北地郡。
至此,南匈奴的局勢穩定下來。
日逐王逢侯率二十萬部眾的叛逃與右溫禺犢王烏居戰的叛逃,是三百年漢匈戰爭的餘波,只是微瀾盪漾,並沒有引發大的風浪。
從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頓單于開始侵犯中國邊境,至公元91年耿夔擊北匈奴於金微山,漢匈兩國大戰了二百九十二年,最終大漢帝國艱難地打贏了這場戰爭。這是一場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漫長戰爭,也是一場產生重大世界性影響的戰爭。
我們來回顧一下三百年戰爭的幾個階段:
匈奴人進攻階段(前201~前134):歷時六十五年,此乃匈奴人全盛的階段,中國處於被動防禦,白登戰役(前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