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千多里的路程,漢軍精心馴養的粟馬在長途行軍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伊稚斜單于聽從趙信的建議,在大漠的北緣設下重兵,準備趁漢軍穿越大漠、精疲力竭之時,以逸待勞,擊敗漢軍主力。所以衛青主力兵團剛走出大漠,就遇上了嚴陣以待的伊稚斜單于的大軍。
衛青樂壞了。
要知道大漠作戰,最難的事情就是捕捉到敵軍的主力,現在由於匈奴單于的過度自信,反而自送上門,衛青豈能不樂上心頭?
伊稚斜單于顯然低估了漢軍的作戰實力。
沒錯,一千多里我長距離行軍,的確使漢軍將士的體力出現了下降,但並不是象趙信所預測的那樣,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這主要得益於漢軍強大的後勤補給,衛青除了數萬名騎兵之外,還有十餘萬的步兵與後勤補給人員,千里大躍進的過程中,主力騎兵從來沒有出現過糧食短缺的現象,而且強壯的馬匹耐力超強,穿越沙漠之後,馬匹也仍然可以迅速投入戰鬥。
一場大戰,在大漠的西北部邊緣地區展開了。
匈奴軍隊憑藉以逸待勞的優勢,率先發起攻擊,行進到強弓的射程範圍時,匈奴射手萬箭齊發。這時,他們總算要長長見識了,漢軍動用了最新型的防禦武器:武剛車。
根據史料記載,武剛車是一種“有巾有蓋”的戰車,就是有車皮,有車蓋,衛青在行軍過程中,估計是以武剛車來送載糧食物資或步兵。衛青的武剛車是不是鐵甲車呢?有這個可能,但史料記載很簡單,不宜下斷論。即使不是採用鐵甲,也必定是硬木,不是箭矢可隨意射穿的。
衛青命令將武剛車迅速併攏,構成一個環形防線,漢軍士兵躲在武剛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