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秘秘的問:“此詩稿被我去年中秋寫成,離人讀過這首詩嗎?”
詩寫的什麼——“春庭月午,搖盪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趙興不自覺的念出他最欣賞的幾句:“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妙!絕妙!”
其實蘇東坡問的不是這個,他這首詩裡最後兩個字是“離人”,謫居黃州之後,他在感慨自己是背井離鄉之人,偶然遇到趙興,看到對方狂熱崇拜的架勢,他以為趙興是因為讀了這首詩,心有同感,所以取字“離人”。
拿出這首詩時,蘇東坡是很得意的,趙興的表現的像自己的鐵桿粉絲。這讓他飽受世態炎涼煎熬的心感到溫暖,所以他才不顧危險,拿出詩稿。
為什麼說“他不顧危險”?
透過交談,趙興知道了蘇東坡為什麼會出現在浠水,是因為貧與病。這位在浠水邊逢人便問鬼故事的孤獨老頭,剛遭遇了一次出賣與背叛,大科學家沈括利用他的信任,騙取了他的詩作,而後獻給朝廷,斷章取義地說他寫詩諷刺朝政,也幸虧高太后是他的絕對“粉絲”,竭力替他開脫,才使他僥倖躲過了死刑。
貶謫到黃州後,蘇軾生活窮困,曾前往蘄水(浠水縣)求田,希望自耕自種讓家人不再捱餓,不遂。後在故人的照顧下,在黃州得到東城門外的荒坡(東坡),開墾荒地,“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年老書生拿筆的手用來揮鋤,文弱的身體要養活一家幾口人,因為耕作勞苦,蘇軾患上臂疾——現代說法是“肌肉拉傷”,不得不前往浠水神醫龐安時家治療,因而常在浠水徘徊。
那一年,蘇軾48歲!
烏臺詩案後,蘇東坡貶謫在黃州,得了一個閒官: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民兵副隊長),正處於監視居住的待遇,地方官按期來到他的住處,檢查他的言行以及書稿。為了避禍,蘇軾將很多詩稿悄悄焚燬,一小部分被兩位倭人偷偷藏起,到蘇軾復出這些詩稿才重見天日。
所以蘇軾現在把詩稿拿給陌生人看,實在是件極具勇氣的事——也是對趙興極大地信任與肯定。
趙興感懷蘇軾的坦誠,他只顧讚賞詩句之美,卻把詩句中的“離人”兩個詞忽略過去,蘇東坡孩子脾性犯了,他用指頭使勁敲打詩稿上的“離人”二字,就等對方評價。
這首詞的最後一句也很不錯,趙興嘆了口氣:“你我皆‘離人’!”
只這一句話,便拉近了他與蘇東坡的關係。
又聊幾句,趙興想起剛才的疑惑,反問:“為什麼是‘也’……我是說,你剛才問‘我也參加取解試’嗎,為什麼是‘也’?”
蘇東坡沉默片刻,黯然的回答:“吾子邁也將參加今年的取解試。”
蘇邁確實參加了這一年的取解試,透過取解試後,他沒有繼續參加省試,而是到了臨近縣當了一名縣尉,從此以吏員的身份在大宋官場輾轉。
說起來蘇邁去當縣尉,還與一篇偉大的作品有關,蘇東坡親自送蘇邁去赴任,並繞路前往石鐘山,與兒子一起探究石鐘山叩石作響的原因,後來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
蘇東坡的這番考察是在體驗用實踐的方式考察理論。這實際上是一種科學實驗手法,而且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篇科學考察報告。然而,士大夫們沒有注意到他所使用的科學推理,所以中國沒有系統化的科學體系。
一起參加取解試,不知道能不能算做“同年”,趙興生恐自己說錯了話,他只是默默的向蘇邁拱了拱手,見到那個老實人也沒有說話,他轉過頭來詢問蘇東坡:“邁兄應試,我等當避你鋒芒也。”
蘇東坡哈哈大笑起來。
這句話其實說得是蘇軾。當年蘇軾進京趕考的時候,歐陽修看到他的詩文,立刻大驚失色,說“此子將來必定不凡,我當為他避路而行”。如今趙興用這句話來說他的兒子,令蘇東坡很開懷。
其實,蘇邁這時的離去也是一種無奈。蘇東坡因為生活困窘,他就按照農村人的通常做法,讓成年的大孩子出去自立門戶。而蘇邁這一走,因為生活所迫,他再也沒有回到父親身邊,《石鐘山記》是他對父親最後的記憶。
正因為這個原因,蘇東坡笑得有點苦澀。
這是一個悲情人物,趙興雖然不瞭解情況,但他從蘇東坡苦澀的笑臉約略猜出對方的困境,他有一點黯然,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倒是蘇東坡開朗,他一會便把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