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顧雛軍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像*這樣只為自己出風頭的學者,就能把眾多社會資源都調動起來。他曾給各級政府高層寫信呼籲:如果政府肯支援他一把,放給他10個億的信貸額度,他就過去了。但就因為*看似憂國憂民的說辭,弄得沒有人願意或者敢幫他。他沒有想到的有很多……
三、低估了社會對資本運作的歧視
顧雛軍還低估了中國民眾和社會輿論對資本運作的歧視。媒體一邊倒地罵他,很讓他感到傷心和悲哀。
他認為中國民眾缺少最基本的金融常識。在美國進行槓桿收購,一點資本金都沒有也不要緊。如果要收購,可以先發垃圾債券進行收購,那拿什麼做保障?就拿要被收購公司的身家做保障!這有什麼醜惡的?
五月花的管理層是怎麼打敗他的?不就是依靠民族情緒貸出90億英鎊打敗了他,玩的同樣也是空手道。
李肅評價說:“中國整個社會的金融意識落後世界20年。因此,人們把沒錢幹有錢的事都當成洪水猛獸,認為這是欺騙。按理論上說,勞動者藉資本的錢去做事,最符合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這個時代本來就是有智力能力的人能調動資本,因為資本是過剩的。可是在中國,人們普遍還認為:民營企業家就該老老實實拿賺到的錢再去做投資,接受資本支配勞動的運營模式。而智力勞動支配資本就變成最貪婪的行徑了。”
在這種環境裡,顧雛軍的做法無異於自尋死路。
【案例分析】
為顧雛軍所代表的“草莽時代”送行
顧雛軍既是不公正的經濟規則的替罪羊,也是中國市場化初創期的叢林英雄。但市場愈成熟,叢林英雄的空間愈少,規則與創新英雄的空間愈大。希望顧雛軍這一休止符,同是開啟規則時代的大門。
顧雛軍的悲劇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個人性格的產物,前市場時代規則的粗糙與企業家的蠻橫、政府的強制力夾雜在一起,造就了顧雛軍、牟其中等一代企業家的不良發展土壤,以至草莽企業家一一隕落。
顧雛軍案件暫告一段落,讓我們為顧雛軍所代表的“草莽時代”送行。
顧雛軍是改革開放時代漫長的市場發展史中的一個標誌性人物,隨本輪牛市發軔而倒臺,隨貨幣改革深入、資本市場下挫而入獄。從其被捕到一審宣判,歷時兩年的時間說明中國的市場與法治都在權衡與反省,體現在判斷結果中,就是政府透過典型案例,對於前規則時代的潛規則進行糾偏。
說是規則與體制制度悲劇絕非無的放矢,事實上,許多人對於顧氏持同情態度者,主要是因為潛規則的不可抗拒。
以此次顧雛軍的主要罪名而論,“虛報註冊資本”這一行為曾是中國企業界較為普遍的現象,也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部門的支援和幫助。因為當地急於引進這位企業家為科龍脫困,許多手段在或明或暗之間規避著法律的制約。
更進一步說,註冊資本的規定是否合理值得探究,沒有證據表明,註冊資本與企業前景有正向關係,註冊資本多,企業就有發展前景。實際上,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成立企業成本低,對註冊資本幾乎不做要求;相反,越是欠發達地區,對企業的註冊管制越是嚴,企業成本越高。從我國的企業管理來看,也是逐漸從高成本過渡到低成本,這是趨勢。但問題在於,顧雛軍違背了現行法律,無法豁免,但我們應該反思,那些顧雛軍背後曾經的地方行政支援力量,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對顧雛軍的判決兼顧了法理與情理,體現了司法對於歷史時代的尊重。比如,法院經過了漫長的調查與審理過程,最終對職務侵佔罪不予認定。無論是在實業界還是資本市場,在司法與規則制度的些微變遷,都預示著第一代草莽英雄時代已經過去。顧雛軍既是不公正的經濟規則的替罪羊,也是中國市場化初創期的叢林英雄。但市場愈成熟,叢林英雄的空間愈少,規則與創新英雄的空間愈大。希望顧雛軍這一休止符,同是開啟規則時代的大門。
。 想看書來
周小弟:“土地倒爺”的落幕(1)
周小弟,上海周氏集團董事長。1956年出生。過去的50多年,他的身份不斷的變化著:一個農民,靠養豬賺到了第一桶金。然後進城,做了老總。慈善家,富豪,土地倒爺、囚犯……
在上海,相對於他的創業史,人們更多的看到的是他的慈善壯舉,相對於慈善,人們對他的倒爺生涯更加好奇,相對於“倒爺”,更加讓人吃驚的是他竟僱兄殺人,走進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