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傷,為了儘快扭轉被動局面,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帝制鬧劇中,主動獻身。梁財神嘗言:“贊成(帝制)不要臉,不贊成就不要頭。”結果大家都要頭不要臉。後來的史家指五路大參案與洪憲帝制有莫大的關係,雖屬邏輯推論,但也絕不是無中生有。清末民初,由於工商業的急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組織的大企業,已佔據了支配性的地位。這些大公司在創業和擴張時期,需要龐大的資金,遠遠超出了個人資本家所能承擔的限度,傳統的票號、錢莊,也不能適應了。於是,銀行業應運而生。
民國初年,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賦予中央銀行職能。曾擔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的張嘉璈——留學日本出身,當過短期的參議院秘書長——對組建中國銀行的意義,有如下評論:“中國向來沒有大公司,幾千萬的資本,千百人的股東,這種組織在從前的招商局略具規模,但仍非現代化的企業。中國銀行成立,資本二千萬,股東好幾千,遇事依照法律,大家都能合力解決,為公司的利益著想。這種大公司的企業組織,可以說是從中國銀行開始。沒有大公司的組織,興不起大的實業計劃。”
中國銀行是中國財政史上的里程碑,張嘉璈說:“中國以前發行鈔票,總是不斷供應,經常造成幣制紊亂。中國銀行對於處理財政部的貸款,並不依照舊的方法,而以發行公債等有限制的借貸,並不濫發行鈔票而引起通貨膨脹。像這樣,便能使得財政近代化。” 然而,這個近代化過程,卻長期受到政治的嚴重干擾,官商互相爭奪控制權,充滿曲折與困難。
1913年,交通銀行由政府核准有代理國庫和發行權。1914年,交通銀行總經理梁士詒提議中國、交通兩銀行合資設立新華儲蓄銀行。這三家屬國家銀行。另有中華商業儲蓄銀行、浙江興業銀行、聚興誠銀行、鹽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四明銀行、殖民銀行,七家商業銀行。10家銀行總資本達2000萬元。儼然成為一個新興企業。
歐戰爆發後,西方列強無暇東顧,大大刺激了中國民間的投資活力。民族情緒高漲,抑制了洋貨的瘋狂氾濫;鐵路的不斷延長,加快了工礦產品的流量和流速;銀行的迅速發展,股票交易,世界性貿易市場的開發,這一切對中國實業,無不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1916年,討袁戰爭的燎原烈火,已燒遍大江南北。中央政府除了在軍事上一敗塗地之外,經濟上也搖搖欲墜。由於各省相繼獨立,對中央的解款急劇減少,財政面臨枯竭。由梁士詒任總理的“國內公債局”,先後發行三次國內公債,總額達到2000萬元,而交通銀行每次的認購額,均高居各銀行之首,前兩次已募得946萬元。但還是填不滿袁大頭的無底洞,僅一個“大典籌備處”,已耗資2000萬元以上。把三次公債的錢全投進去,尚嫌不足。到1915年止,交通銀行已為政府墊款3115萬元,佔該行全部存款的80%以上。 護國戰爭一打響,作為政府財政支柱的中國、交通兩大銀行,便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了。
▲虹▲橋▲書▲吧▲BOOK。
第54節:大國的迷失(54)
袁世凱需款孔殷,但他對財政一竅不通,全憑身旁兩位財神長袖善舞。一位是交通銀行老闆梁士詒,一位是督辦中國銀行事宜的周自齊。
支撐危局的辦法,集兩位財神的智力,絞盡腦汁,也提不出什麼錦囊妙計。為了避免坐以待斃,梁、週二人終於在5月提出了一個集中資金的方案——合併中、交兩行!
整個金融界立即發生強烈地震。
合併兩行,無非是為了把中、交兩行各地分行所有庫存準備金,統統調集北京。這無疑是一服竭澤而漁,飲鴆止渴的催命湯。當時洪憲帝制敗局已定,“北方形勢日危,一般富有造孽錢之大老,紛紛將存款提出”,轉存外國銀行,為一朝樹倒猢猻散,鋪好後路。5月7日,財政部密諮各部、院:“現聞各部人員紛紛向中國銀行提款,殊屬不顧大局,請傳諭各員,不得將存款提放外國銀行,如敢故違,一經查出,立即交付懲戒。” 這時有內幕訊息的大老們,早把錢提光,剩下的就是一些升斗小民了。天津、濟南分行,已經爆發了全民恐慌的擠兌潮。
5月10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接獲中央密令,要他們立即將銀行從外國租界遷移至中國管轄的區域。但銀行還沒開始動遷,政府已經迫不及待地下令停兌了。5月12日,國務總理段祺瑞頒佈命令:“自奉令之日起,所有該兩行已發行之紙幣及應付款項,暫時一律不準兌現、付現,一俟大局定後,即行頒佈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