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霸政府的現象,予以變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麼門第,一律委派官職。唐王朝繼承了這個辦法,並使之成為一種最受尊重的制度,稱為“科舉”。考試分很多種類,而以“進士科”、“明經科”最有地位,又因進士科及格的人士比較容易得到高位,宰相又大多數都是進士科出身的緣故,所以尤為尊貴。參加考試的考生稱為“士子”,士子大多數來自學校和地方政府的推薦(鄉貢)。他們千里迢迢,集中首都長安(陝西西安),首先向尚書省禮部報到,然後等候通知,入場應試。考試及格,當時術語稱“進士及第”,跟現代的“博士”一樣,是一種光榮的身份。在以後,考試及格的第一、二、三名,更專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尤屬光榮中的光榮。他們在發榜時所受的崇拜,不亞於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二十世紀初葉才被廢止。在此一千三百年中(只十三世紀蒙古帝國時中斷數十年),成為儒家學派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狀元、榜眼、探花,也成為家長為女兒求偶最理想的物件。中國無數文學作品,都用此作為題材。
李世民大帝對科舉制度有他的看法,當他從宮殿高處望到進士們魚貫而入的肅穆行列時,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身為世襲的專制帝王,這種看法極其自然。在此之前,政權一直是關閉的,只限於貴族和門第世家。因科舉制度,使政權的大門向民間開放,雖然只是窄窄的一條縫隙,但與根本關閉多少有點差異。聰明才智人士為了從這一條窄窄縫隙進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經》的九本儒書之中,再也沒有精力謀反革命了。這種現象,可以減少社會上下穩定的因素。
七 佛教淨化與三教合一
繼五世紀高僧釋法顯之後,本世紀(七)又出現高僧玄奘。他的行跡和功績,跟釋法顯相同,而影響更大。玄奘於六二七年離長安西行,冒犯當時不準出國的嚴格禁令,渡過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流沙和蔥嶺雪山,到印度尋求佛教經典。歷時十九年,幹六四五年返抵長安。李世民大帝沒有追究他偷渡的罪名,反而給他很高的尊敬,請他主持長安最大的廟院弘福寺。玄奘翻譯他千辛萬苦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先後完成了七十五部。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即令在二十世紀,翻譯工具如字典詞典之類書籍具備,一個人能譯出七十五部鉅著,也不容易。
玄類被人們稱為“唐僧”、“唐三藏”,在中國家喻戶曉,連兒童都知道他。歷史上高僧太多了,釋法顯就是其中之一。只有玄奘盛名永垂不朽,這應歸功於十六世紀時的大文學家吳承恩所寫的一部小說《西遊記》。這是一部成功的幽默小說,不過書中卻把玄奘寫成一個膿包,而把他的門徒之一孫悟空,寫成一個神通廣大的英雄人物。
佛教是一個在非常複雜的印度社會中產生的宗教,它包括兩種成分,一是印度當時崇拜的鬼神,一是印度當時盛行的唯心哲學。佛教經典因之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稱“小乘”,屬於前者一部分稱“大乘”,屬於後者。玄奘帶回來的佛經,以大乘為主,而大乘與宗教無關,只與哲學有關,於是佛教內部,開始分裂。宗教的要件就是崇拜鬼神,必須崇拜鬼神才能稱為宗教。猶如畫家的要件是繪畫,他必須繪畫,才能稱為畫家。佛教徒中部分知識分子從大乘經典中發現到系統分明的心理分析,是中國古哲學和儒家學派儒書中所根本沒有的東西,遂如獲至寶,宣稱佛教都是哲理,並不迷信,好像畫家宣稱他並不繪畫一樣,這種態度在佛教中產生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的“佛家學派”。它的發展順序跟道家相反,道家先有道家學派,再分裂出道教。佛家則先有佛教,才分裂出佛家學派。佛家學派與佛教的差異,如同道家學派與道教的差異,以及我們曾經比喻過的“熱狗”與“狗”的差異。
佛教傳到中國後,小乘受到道教仇視,大乘受到儒家學派仇視。數百年鬥爭的結果,終於產生一種調和的局面,即“儒”、“佛”、“道”三教合一。這種調和的出現十分突兀。而且在理論上根本不可能,一則,“儒”還沒有資格稱為宗教。二則,信仰具有排他性。不過如果發現佛教的分裂現象,合一的只是學派而不是宗教,便可瞭然。所謂三教合一,應正確的指出是三個學派合一。我們試用下表作一說明:
佛教譯經事業在本世紀(七)達到高峰,玄類之後,便無以為繼。因為佛教在發源地的印度已告沒落,不再有新的經典出現。佛家學派在大量問世的佛經衝擊下,更分為很多瑣碎的派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