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胡十九國時代中受到徹底破壞計程車大夫門第制度,用政治力量恢復,並使它跟政治制度結合。在本來等級疏闊的鮮卑人的社會結構中,生硬的製造出新的門第。鮮卑貴族姓氏,稱為“國姓”,最尊貴的有穆、陸、賀、劉、樓、於、稽、尉,共稱“八姓”。漢民族則以郡為單位,每郡選定作官人數最多而官位又最高的姓氏,稱為“郡姓”,最尊貴的有范陽(河北涿州)盧姓、清河(河北清河)崔姓、滎陽(河南滎陽)鄭姓、太原(山西太原)王姓,隴西(甘肅隴西)李姓,共稱“五姓”。廣大的被統治的平民,則屬於“庶姓”。國姓郡姓有國姓郡姓的門第,這門第代代相傳,成為世家。世家子弟們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政府官職,永遠被他們掌握。庶姓既沒有門第,更建立不起來世家,天生的是被統治階級,縱有極大的學識和才能,也只能當低階職員,不能升遷。有頭腦的一些大臣曾為此跟元宏爭論,但元宏堅持原則;政府用人,只問門第,不問才能。而門第世家,又分為六等:
第一等:膏粱門第。三世中有過三個宰相(三公)。
第二等,華腴門第。三世中有過三個院級首長(尚書令、中書令、尚書僕射)。
第三等,甲姓門第。三世中有過重要部部長(尚書)。
第四等,乙姓門第。三世中有過次要部部長(九卿)和州長(刺史)。
第五等,丙姓門第。三世中有過顧問官或國務官員(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第六等,丁姓門第。三世中有過副部長級官員(吏部員外郎)。
每一等級的子弟,都有它的做官標準和保障。像副部長級位置,必須由第一等膏樑子弟或第二等華腴子弟擔任。州政府秘書長(長史)和郡政府秘書官(主簿),必須由四姓(甲乙丙丁)子弟擔任,身為平民的庶姓人士,絕對無份。
第二元宏把漢民族儒家學派的主要精髓——禮教,全部接受。鮮卑來自荒漠,有遊牧民族自己的生活方式,當然比較簡單,但是直率親切,樸實可愛。元宏以從農業社會貴族階層孕育出來的意識形態的禮教眼光觀察,自然認為簡單就是落後,直率就是粗野,親切就是失禮。元宏非常欣賞儒家學派的繁文褥節,所以首先改變他的宮廷和政府的組織結構,皇帝和官員們的威嚴與日俱增,皇帝與親王大臣的關係,隨著宮廷制度的建立,而越來越疏遠。親王大臣跟部屬,下級官員跟人民,也日漸隔絕。於是統治階層的生活,不可避免的日趨糜爛。其次是婚喪儀式,也跟著複雜不堪,鮮卑人從前死了父母,他可照常供職。漢化之後,他就必須辭職,回家守喪三年。除非他是一個大地主,否則就會立刻陷於飢餓。所以大部分官員必須瘋狂貪汙,積蓄足夠的財富,以備父母死亡後度六年的失業日子。
這兩項是中國文化最糟的部分,元宏卻當成寶貝。在本世紀(五)還看不出,到了下世紀(六),他的帝國就要付出代價。
八 奇異的寄生集團
當北朝士大夫的門第世家制度,獲得重建時,南朝這個根本就沒有受過打擊的制度,正在蒸蒸日上。
南朝諸國繼承了晉帝國政權,同時也繼承了晉帝國的社會結構。由九品中正而日盛的門第世家,隨著大批流亡客,於上世紀(四)移殖到江南。但並不是所有的門第世家都能保持原狀,像何、杜諸姓,晉政府南遷後就默默無聞,因為門第世家建築在官位上和土地上,是“官”和“地”的結合產品,一旦無官無地,門第世家也就消滅。流亡客中的豪族,稱為“僑姓”,江南土著中的豪族,稱為“吳姓”。僑姓中以王、謝、袁、蕭最為尊貴。吳姓中以顧、陸、朱、張最為尊貴。政權既然握在僑姓之手,吳姓地位當然比僑姓要低。
門第世家制度,在歷代帝王大力支援下,日趨嚴格和精密。一姓之中,還要再分等級,像王姓,因大宗小宗之故,住在建康(江蘇南京)烏衣巷的一支,尊貴中尤其尊貴,誠所謂“萬王之王”。所以平民出身的庶姓官員根本不可能升遷到中階層,吳姓固然可能升遷到高階層,但不能升遷到最高階層。南齊帝國第一任皇帝蕭道成曾經考慮任用張緒當國務院右最高執行長(尚書右僕射),宰相工儉反對,他說:“張緒固然是適當的人選,但他是土著吳姓,不可以居這麼高的地位。”大臣褚彥回抗議說:“晉帝國也曾任用過顧和、陸玩當宰相。”王儉說:“晉帝國是一個沒落王朝,不足效法。”蕭道成只好作罷。
王儉不過一個例子,流亡僑姓對土著吳姓的讓步,有一定的限度。對於普通平民出身的庶姓,態度當然更為嚴厲。高階門第世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