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加封。可是當使節還在中途時,發生政變。鄭昭被他最親信的暹羅籍的部將卻克里所殺。卻克里顯然恐懼中國對鄭昭之死發生反應,於是改名鄭華,堅稱是鄭昭的兒子。於一七八六年,再派遣使節前往北京,陳述他繼承王位的合法性。中國不知道內情,當然加封他為暹羅國王。
暹羅和琉球都是沒有經過不愉快的戰爭場面而歸附的藩屬,暹羅跟中國的密切關係,遠超過緬甸和尼泊爾。舉一個例子可作說明,當本世紀(十八)最後一年(一七九九),中國太上皇弘曆逝世時,正在北京進貢朝見的兩位使節,一位是朝鮮使節,另一位就是暹羅使節,他們適時的代表他們的國王,為皇帝服喪。
——卻克里對中國雖堅稱是鄭昭的兒子,但對他的臣民因無法隱瞞真相的緣故,而自稱為拉瑪一世,並解釋說,他並沒有叛變,乃是另外一個將領叛變,由他敉平。
九 藩屬外的進貢國
中國跟藩屬間的關係,可以分為若干等級。
最密切的一級自然是朝鮮。中國為了朝鮮的利益和維護朝鮮的獨立的跟領上的完整,所付出的犧牲是可驚的。但中國對朝鮮毫無所求,戰爭一結束,軍隊即行撤退。
越南也包括在這一級之中,中國在下世紀(十九)也為援越而對法國作戰。不過最重要的一件事還是意識形態方面,自上世紀(十七)明王朝滅亡,朝鮮和越南同時認為滿族人不過夷狄之輩,中國在中國故土已經消滅,滿族人所篡奪的只是中國的軀殼,只能算是假中國。中國的靈魂,即真中國,已轉移到朝鮮和越南的國土——朝鮮人堅持他們是正統的中國,越南人也堅持他們是正統的中國。那就是說,中國已變成了夷狄,朝鮮、越南才是中國。兩國對滿族人的清王朝,在武力上雖然不能不低頭,但從心眼裡卻十分地瞧它不起。這種心理持續約一百餘年,直到本世紀(十八)結束時,才逐漸把清王朝跟中國合而為一。
次一級的是琉球、暹羅。中國對這兩個國家的印象,認為他們是那麼遙遠和那麼恭順。中國皇帝憐恤它們的遙遠,而喜悅它們的恭順,所以對於兩國幾乎是有求必應,最得實惠的還是他們的那些使節,賞賜他們也特別豐富,每次從中國回去,都滿載而歸。
第三級是緬甸、尼泊爾。這兩個國家有時候跟中國靠得很近,有時候又比較疏遠。中國對他們當然也不肯付出像對朝鮮、越南那樣的熱烈感情,只求這兩個鄰國不再在邊界製造麻煩,就很高興了。
除了上述的六個藩屬國外,中國還擁有數不清的貿易性質的進貢國。“進貢”的意義,在藩屬國來看是定期地向宗主國的一種呈獻,在中國來看是一種榮譽——這跟歐洲那種勒索或剝削性的進貢,完全不同。藩屬國最大的要件之一,就是定期的向宗主國進貢。但僅只進貢,並不一定是藩屬,中國是當時亞洲唯一的龐然大物,矗立在萬邦之中,四周相鄰的一些小國家小部落,面積人口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文化物產也都顯然落後,免不了對中國巴結奉承,向中國政府呈獻該國的一些特產,諸如珠寶奇珍、奇異的動物植物,以及美女株儒,表示他們的崇拜和友誼,希望用以釣出更大的利益。中國從紀元前十二世紀周王朝起,就習慣於這種奉承,認為是一種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為了表示天朝大國的氣度,對進貢國的那些使節團,一向有完善的照顧。我們回溯八世紀時,那些到了中國就不肯離開的使節,累積下來竟達四千餘名之多,以致宰相李泌不得不下令驅逐,就可瞭解他們所受的待遇優渥到什麼程度。有些品格惡劣的使節,甚至還利用這種優待,進入中國國境後,就像強盜一樣,沿途橫暴,為非作歹。中國政府總念及他們來自遙遠的蠻夷之邦,缺少教養,倍加原諒。所以外國進貢的使節,有時候竟成為交通要道上的一大禍害。在進貢了之後,中國政府一定用豐富的賞賜作為回報,價值往往超過貢物的數倍。朝鮮就不斷地對中國賞賜的綢緞過多而發出抱怨,因為它促使朝鮮的紡織業破產,嚴重地打擊他們的農村經濟。除了豐富的賞賜,使節團在進貢的同時,必然順便(事實上卻是主要的)攜帶大批貨物,乘機做一次大買賣。所以若干國家不惜採取戰爭的壓力,以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
在這種情形下,向中國進貢的非藩屬國和大小部落,多不勝數,而以第七第八第九,三個世紀為最多,當時唐政府對所有進貢的國家或部落,一律封他們的國王或可汗為某州都督。這種州,稱為羈縻州,唐政府既不一定知道州在什麼地方,被封為都督的那些國王可汗,對中國文字也不認識,只不過僅是中國史學家在紙上記下的一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