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4頁)
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長說什麼也不走。他向朱元璋哭訴,朱元璋說主帥之命不可違也。而李善長就是不走。時間長了郭子興也就放棄了。李善長終於留在了朱元璋的身邊。
→虹→橋→書→吧→。
第27節:第七講 秀才見了兵,說的就是理(3)
李善長這些人雖說是書生,卻並非書呆子,在臨戰中也表現了出色的智慧。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朱元璋所在的滁州缺乏軍糧,郭子興聽從朱元璋的建議派張天佑等奪取了和州。但元朝不甘心,派十萬人進攻和州。
元軍控制了雞籠山等地,斷絕了朱元璋的糧道,朱元璋決定率兵出擊。他命令李善長留守和州,叮囑他如元軍來攻城,只要堅守等待援兵即可。朱元璋襲擊雞籠山大勝而歸。當他到達和州城時,發現城門下竟也有數千名元軍俘虜。原來,當朱元璋的主力出兵雞籠山時,元軍趁機突襲和州。如果元軍攻佔和州城,將會對朱元璋形成夾擊。李善長雖然奉命留守,但他對形勢早有所料。他只把留守軍隊的一小部分安排在城上要害之處,而把大部分精兵埋伏在城下險要處。元兵一到,只顧攻城,不料伏兵四起,結果一敗塗地,除了少數逃脫以外,其餘數千人都成了俘虜。朱元璋瞭解情況後大喜,沒有想到書生也懂得兵略,他說:“先生哪裡只是個文人!今天先生的用兵連久經戰陣的武將也不能不佩服!”
李善長通曉前代典章制度,處理政務井井有條,而且,正像朱元璋所要求的,他能調和將領之間的矛盾,而且善於理財,為朱元璋籌糧籌餉,因此被朱元璋所倚重。朱元璋稱他為蕭何再世。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渡江奪取了集慶(今南京)附近的太平,又有一位儒者來到朱元璋的軍中。
這一位儒者是誰?當塗明道書院的山長—陶安。山長是指書院的首領,就是一個學院的院長,相當於現代的大學校長。這個人也和馮家兄弟一樣,帶領同鄉父老前來迎接朱元璋。他看到朱元璋有王者風範,帶著一支有戰鬥力、有紀律的軍隊,認為朱元璋將來可以平定天下之亂。於是,他向朱元璋進言。他說,“海內沸騰”,現在天下大亂,如同沸騰一般;“豪傑並爭”,豪傑們群起都想奪天下。“然其意在子女玉帛”,大多數人的心裡頭想的是搶奪人口、搶奪女子、搶奪財產。“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並沒有想平定禍亂、使百姓得到太平的志向和理想。
我看到朱元璋您與他們不同,是一位“明公”,“明公”您渡江以後“神武不殺”,雖然很能打仗,但並不專靠殺人取勝。現在您已經有了很強大的軍隊,而且不亂殺人,所以“眾心悅服”,受到大家的歡迎。如果您能夠“順人而應天”,順乎民意、順乎天心,“以行吊伐”,對那些個不仁義、不道德的暴君實行討伐,“天下不足平也”,天下是不難平定的。
他和李善長的話如出一轍,講的都是“行仁義,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聽到這裡,就提問,說道:“吾欲取金陵(元集慶,今南京)如何?”
陶安說,“金陵古帝王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他的意思是,金陵從來就是帝王之都啊,如果您把它奪取了,納為您自己的地盤,然後再從金陵向四方發展,哪裡不能奪取?哪裡不能戰勝呢?
朱元璋和陶安說得非常投機,他們達成了一致意見。
我們說到這裡,分析一下朱元璋的心境。朱元璋聽到儒者要行仁政,要以不殺為道德理念,為什麼他能夠聽得心悅誠服,能夠和儒者們一拍即合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朱元璋當過和尚,所以他有慈悲之心,因此悲天憫人,自然考慮到不殺。
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出身低微,曾經經歷過艱難困苦,見到過百姓的水深火熱。他最初投軍是為了改變自己命運。那麼現在,他有了一定的軍力、有了一定的權力,他要做什麼?不是為了奪取糧食,自己過溫飽的生活,而是有了進一步的理想,希望把百姓從水深火熱當中解救出來。
不管怎麼說,讀書人的到來還是使朱元璋有了變化。儒者的介入使他的心胸進一步開闊。他們強化了朱元璋的理念,要平定天下,要濟世安民。
朱元璋的謀士們都建議他奪取集慶(今南京)。朱元璋把奪取集慶定為下一個目標。但集慶為東南重鎮,歷來為兵家所必爭。集慶城池堅固,又有重兵把守,一時難以攻克。李善長建議先攻佔周邊城鎮溧水、溧陽、句容等,使集慶陷於孤立之地,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打集慶。
蟲工木橋◇。◇歡◇迎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