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敗。漢軍土崩瓦解,五萬多人投降了朱元璋。
後來劉基回想這次戰爭,寫過一首詩,他描述說:“將軍金甲箭攢蝟,戰士鐵衣汗如雨。火龍熺焰沖天衢,燧象豗煙煎地府。”說將軍身上穿的那些金甲,扎滿了敵人射來的箭,就像刺蝟一樣。戰士們穿著鎧甲,渾身流著汗,像下雨一樣。火龍炮火連天,衝到天上去,把天都照亮了。大火把湖水都染紅了,把湖水都攪動起來,戰鬥的激烈壯觀可想而知。
貼士
憶昔天兵伐荊楚,舳艫蔽江千萬櫓
歡聲激烈似雷霆,猛氣咆哮震貔虎。……
將軍金甲箭攢蝟,戰士鐵衣汗如雨。
火龍熺焰沖天衢,燧象豗煙煎地府。
—劉基《送杜安道》
朱元璋也曾回憶這次戰鬥,他說鄱陽湖之戰:“炮聲擊裂,猶天雷之臨首,諸軍吶喊,雖鬼神也悲號。”這成為他們終身難忘的經歷。
貼士
至於彭蠡之鏖戰,炮聲擊裂,猶天雷之臨首,諸軍吶喊,雖鬼神也悲號。自旦日暮,如是者幾四。
—朱元璋《御寶詔書》
這就是驚天動地的鄱陽湖大戰。朱元璋對陳友諒取得了徹底的勝利,這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九日。這是一場生死決戰,朱元璋拼死救援南昌,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消滅競爭對手。鄱陽湖大戰徹底打敗了陳友諒,掃平了朱元璋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虹▲橋▲書▲吧▲。
第42節:第八講 先漢後周,決戰決勝(11)
第二年,朱元璋親自北上攻打武昌,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最後帶領部下“袒背銜璧”,也就是赤裸上身,口銜玉璧,到朱元璋的軍門投降。陳友諒的勢力被徹底摧毀。朱元璋在陳友諒統治的地區建立了湖廣行省。
漢政權滅亡了。先漢後周的戰略至此完成了第一步。
貼士
友諒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樓船數百艘,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載家屬百官,盡銳攻南昌。飛梯衝車,百道並進。太祖從子(朱)文正及鄧愈等堅守,三月不能下。
太祖自將救之。友諒聞太祖至,撤圍,東出鄱陽湖,遇於康郎山。友諒鉅艦,連鎖為陣,太祖兵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幾殆。已,東北風起,乃縱火焚友諒舟。其弟友仁等皆燒死。友仁號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諒氣沮。太祖舟雖小,輕駛;友諒軍俱艨艟鉅艦,不利進退,以是敗。
太祖所乘舟檣白。友諒約軍士明日併力攻白檣舟,太祖知之,令舟檣盡白。翌日復戰,自辰至午,友諒軍大敗。
—《明史?陳友諒傳》
終於稱了王
陳友諒被剷除後,朱元璋心裡也明白,在各路豪傑中再也沒有有能力和他抗衡的勢力了。他不是不想稱王,而是謹奉朱升的“九字箴言”,“緩稱王”。東邊的張士誠佔據了一塊巴掌大的地方,也早就稱王了,朱元璋的心裡一直不平。他不甘心繼續做吳國公了,也不等小明王的“聖旨”,就自封為吳王,反正現在小明王除了能下個空頭的“聖旨”外,什麼也管不了他,一切都是他自己說了算,就是小明王也不能不聽他的。這一年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朱元璋為什麼要當“吳王”?因為他所在的地方—應天在古代屬於吳。可是這個時候朱元璋當的吳王,仍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王”,在名義上他仍然是大宋皇帝韓林兒的部下,因此他在使用公告、文書的時候,還只能寫“皇帝聖旨,吳王令旨”。朱元璋這時候也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年號,還是使用大宋龍鳳年號。
朱元璋當了吳王后,在政權建設上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他在自己轄區的行政管理機構—行中書省,設定了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湯和、鄧愈等這些大將也都安排了相應的官職。
朱元璋心裡明白,作為一個吳王,他離權力的終點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因為在他的東邊還有張士誠等勢力,而且大家共同的敵人—北方的元朝政權也還沒有垮臺。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豪傑趁機而起,一些人自己稱王稱帝,另一些人則打著元朝的旗號搶佔地盤,因此在各地出現了很多軍閥。元朝皇室為利用這些軍閥鎮壓紅巾軍和各路反元勢力,被迫給他們授以官職,可是這些軍閥常常各懷鬼胎,不無野心,朝廷對此也無可奈何。
陳友諒被剷除後,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