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益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州節度副使,蒙滅金後,他父親在邢州元帥府裡是個軍事長官,劉秉忠長大了在邢州節度府裡當了一個小官兒。
劉秉忠年青時遭逢亂世,劉秉忠感慨“大丈夫懷才不遇,應當隱居起來尋找機會”,於是放棄官職上了武安山。過了幾年,天寧寺高僧虛照禪師聽說劉秉忠是個人才,派弟子請他下山:“不要在那裡作道士了。”
於是劉秉忠在天寧寺當了和尚,做了虛照的徒弟,法號子聰。其實道士也罷,和尚也罷,對於劉秉忠來說,出家是假,尋求機會出山做官,參與治國理政是真。師徒二人遊歷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個好地方,就居留了下來。
1242年,高僧海雲印簡,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覲見忽必烈,路過大同,聽說劉秉忠博才多學,足智多謀,就邀請一週前往。有機會接近蒙古親王,劉秉忠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
忽必烈召見二人,問:“佛法裡有沒有安天下的辦法呢?”海雲回答道:“應該在天下大賢碩儒中詢問古今治亂興亡之道。”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精於易經,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術,無不精通,他很關心時事政治,論天下形勢瞭如指掌。
忽必烈大為賞識,於是把劉秉忠留在幕府,參與軍政大事,命令他還俗,賜名秉忠。和林之行,劉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
蒙哥即位後,忽必烈受命在金蓮川設定王府,管理漠南地區,廣招漢族人才,開始施展“大有為於天下”的抱負。劉秉忠、姚樞等人輔佐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藩府舊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識之士迅速雲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劉秉忠薦引,他的同學、學生、故交如張文謙、張易、李德輝、劉肅、李簡、張耕、馬亨、王恂、劉秉恕等人,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先後進入王府,為忽必烈獻計獻策。
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貴族稱號,向忽必烈提出報告,陳述情況說,邢州連年天災人禍,百姓逃散,沒有多少戶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員來治理吧。劉秉忠與張文謙一起向忽必烈推薦熟悉邢州情況的燕趙名士張耕和劉肅,忽必烈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在邢州設立安撫司,派近侍脫兀脫帶張耕和劉肅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潛邸中漢臣的初步貢獻,也是劉秉忠向事業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為便於統治中原地區,命劉秉忠在恆州東、灤河北岸的龍崗,今內蒙古多倫附近,興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為開平。
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戰死,忽必烈聽從張易計策,搶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動之前,從武昌出發,帶著劉秉忠、姚樞、郝經、廉希憲、阿合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謀士,日夜兼程,輕騎奔回北方。
公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設開平府,年號“中統”,取“中原正統”中兩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取自《易經》中“至哉坤元”的意思。
至元三年,劉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為大都,郭守敬負責都城水系和建築材料的運輸問題,這就是明清兩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
公元1271年的舊曆十一月,劉秉忠領銜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會、聖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制訂典章朝賀禮儀制度以及命名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原正統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劉秉忠在南屏山別墅無疾而終,時年五十九歲。元世祖得到喪報,非常吃驚,悲痛不已,他對群臣說:“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佔事知來,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別人是不會了解的啊。”
於是委派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喪,厚葬大都,最終改葬邢州祖塋,今邢臺縣賈村。劉秉忠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死後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劉秉忠是邢臺人,他英俊豪爽,瀟灑風流,不拘小節,因為家庭出身貧寒,只擔任了一個府令史的小官,池塘難養大魚,他才華橫溢,空懷壯志,他認為身為小官很難施展自己的遠大抱負,就辭去官職去寺廟裡當了和尚。
風雲際會,因緣湊合,也許上天有意讓劉秉忠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