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益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枯槁,百草不生,糧食顆粒無收,民眾無法生存。這時遇到了這位張中丞,他誠心誠意。痛哭流淚,禱告天地,感到了天神,他誠意感天地,動鬼神。居然在暗地裡派遣了風師雨伯,前來救救濟陝西的災民,當時的陝西三秦大地,原野得到了大雨的溼潤,頓時肥沃起來,禾黍茁壯成長,過去的一片茫茫赤地,又變成青青的田野,充滿著生機和活力,豐衣足食,民眾又獲得新生。
張養浩愛民如子,救災有方,陝西的老百姓,無不對他感激涕零,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時的一斗米要值十三緡錢,百姓拿出鈔票購買,官府說鈔票的顏色晦黑,不能使用,指令到國庫裡去掉換,遇到那裡的奸刁的官吏矇蔽,用十張鈔票換五張,況且成年累日都不能得到現鈔票,人民因此受到極大的困難。
張養浩不辭辛勞,深入基層調查走訪,洞察了民眾生活的艱難,他下令立即檢查國庫中的舊鈔,凡是字跡還清晰可辨的鈔票,可以辨認的鈔數,獲得了一千零八十五萬五千餘緡,在上面重新加蓋官府印章,頒發給市中的民眾,以便流通使用。又刻了十貫五貫的錢券,發放給極度貧困的民眾,命令米商按照官府的印章,出售糧食米麵,下令官庫如數驗收,變換成現銀,流通使用。由於制度完善,措施得力,那些官吏再也不敢從中作弊。張養浩又親自帶頭,率領富裕的民眾捐出糧食粟米,請求朝廷頒面納粟補官的新命令,作為他們捐獻糧食的獎勵。因此那些富民覺得有利可圖,也慷慨捐獻,開啟糧倉,發放糧食,救濟災民。
張養浩調查得到一些窮困的民民眾,缺乏糧食,導致殺兒子以餵養母親的悲慘事件,他為之傷心不已,放聲大哭。他拿出他自己微薄的私家錢財,予以救濟。他命令拿出那些死去的小兒的**,讓所有的屬官觀看,讓他們深知民眾的疾苦,指責他們身為官員,無所作為,不能向民眾借貸,賑濟災民。張養浩勤政愛民,到了官府四個時間月,從來沒有好好地在家居住過,都食宿在公署裡,每到夜裡他都要禱告蒼天,每天白天他都外出尋查和賑濟災民,夜以繼日,幾乎沒有空閒的時候,他每每念及民生的痛苦,都撫摸的胸膛悲傷嘆息,因此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死亡時才六十歲年紀。張養浩死亡後,陝西民眾就像死去了爹孃一樣,遠遠近近的民眾,異常哀傷悲痛。朝廷也給予張養浩很高的褒獎,追封他為濱國公,諡文忠。張養浩真是元朝的一代忠臣。
張養浩居官清正,敢於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眾疾苦,他手段強硬,抑制豪強,採取措施,賑災濟貧,做了不少好事。他拜監察御史之後,他檢舉貪官,打擊邪惡勢力,他薦舉品德決端正的廉正,檢舉壞人壞事,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進入朝廷能與天子爭是非,走出朝廷則與大臣辨可否”,做事雷厲風行,意氣風發,他認為做官是“道之所在,死生以之”。有人說他“力排權奸,幾蹈禍而不悔”。元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與權臣意見牴牾,被構罪罷官;元英宗時,又因諫在內廷張燈為鰲山事,險遭不測。懷有“致君澤民”理想的張養浩,本想幹一番利國濟民的事業,但統治集團中“忠直為國者少,阿容佞詐、惟己之為者多”,自己犯顏攖鱗,時有性命之虞,便藉故辭官歸隱,“遠是非,絕名利”,回到自己的故鄉濟南。享年59歲
張養浩棲隱雲莊,不求顯達,優遊于山水之間,斂跡於權貴之門,自以為遠離世俗塵囂,不與朝廷政事,然而元朝廷對這位“博學碩德,聲名顯赫”的儒臣,卻時時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間,凡六下詔書,他均高臥不起。而當天歷二年,即1329年,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召其為陝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無多慚,此心非為官。”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災情嚴重激發起他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經洛陽、澠池、潼關,直達長安。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感歷代興廢,寫了數首懷古曲,意緒蒼涼,流露出對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嘆,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時代,像張養浩這樣為民盡瘁的官兒實在並不多見!元朝廷對其旌表,不過是旌忠勵節,激勵臣下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來區分善惡,表明自己的愛憎。張養浩所維護的那個制度雖已過去,但他為民盡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卻可與濟南山川同在,永遠為人們所懷念。(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