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梁啟超在家中玩耍,忽然爬到梯上去。他的祖父怕他失足跌下,便站在梯旁防護,啟超不但不以為意,反而得意地說:“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又有客人到訪蓮澗, 啟超上前奉茶,客人慾試一試他的聰明如何,就出了一句“飲茶龍上水”命他對,啟超不假思索,應聲答到“寫字狗扒田”。上聯是新會俗語,下聯對的也是新會俗語,小小年紀能這樣敏捷應對,客人大為稱讚,接著又出了一句“東籬客採陶潛菊”命他對,他即隨口答以“南國人懷召伯棠”,客人聽了更為讚歎。
在這樣的空氣裡,這樣的一個古樸的農家裡,梁啟超快樂幸福,無憂無慮的生活著,汲取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日後的騰飛醞釀著。在這時,啟超純真的天性、善良的心質,還有高人一等的才慧在茶坑村清新古樸的空氣中盡情飄蕩著,洋溢著……
。。
漫漫科舉路
梁啟超的聰穎,使得他比更多人更早地開始了在科舉路上的跋涉。1882年,在祖父和父母的催促下,梁啟超在父親的陪同下前往廣州應試。其時,內河輪船未通,應試者都結伴買船前往。從水路到廣州需要三天時間,梁啟超激動萬分,畢竟是第一次走出小鄉村,邁進外部世界。
一天,應試者聚在一起吃飯。此時,正值十一月,西江兩岸稻花飄香,秋風送爽,清澈見底的西江綠水,猶見群魚戲水,兩岸遠去的青山倒影,頓生無限情意。梁啟超看著這群兄長、叔伯甚至四五十歲的長輩,不免心中升起一絲怯意,然而少年多才,又讓他多了幾點自負,時刻尋找機會來展示自己的才學。這時,突然有人提出用所食鹹魚作題,吟詩作句。滿船學子冥思苦想之際,梁啟超已經引吭高歌:“太公垂釣後,膠鬲舉鹽初”。詩句典雅寓意高遠,滿座動容,“神童”之名開始流傳。
這年應試,初出茅廬的梁啟超,由於經驗不足,最後名落孫山。但是畢竟走出了邊遠鄉村,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有了見識,更積累了應試經驗,結交了一些朋友。城市的繁華,給梁啟超留下了深刻印象,心底似乎有一股衝動:這裡就是我的天堂!
回鄉後,他拜周惺吾先生為師,梁啟超發奮讀書,開始了真正的拼搏,廣州一行好象讓他受到了刺激,一夜之間換了一個人一樣。從廣州買回的書更是反覆閱讀,愛不釋手,張之洞的《軒語》、《書目答問》被翻來覆去,恨不得自己能夠完全記下。這些書比起八股文來,實用且具新意,讀後感覺進入另一個天地,另一個境界,受益匪淺。這也是梁啟超“始知天地間有所謂學問者”的開端。
1884年,十一歲的梁啟超再次進軍廣州,中秀才,補博士弟子員。十一歲的童子中試,當時的主考學政葉大焯驚喜交加,特地找梁啟超等較小的秀才,再考他們,試以文藝。只有梁啟超能夠對答流利,少有差錯,葉大焯驚奇歎服不已。此時,機靈的啟超靈機一動,拜倒在地,連謝大人厚愛,並請葉大焯為其祖父寫文祝壽,乖巧伶俐,孝心厚重,葉為之感動,提筆書祝壽文,大讚啟超聰穎,梁家如“漢之石氏,唐之柳氏,宋之呂氏”,教子有方,勉勵啟超且不可傲然懈怠,要繼續努力,前途不可限量。得到三品大員的讚許,梁啟超當然是受寵若驚,祝壽文拿到家後,被裱起來端端正正的掛在牆上,梁家頓時金碧輝煌,喜氣迎門。啟超中秀才,梁維清七十大壽,葉大焯寫祝壽文,可謂三喜臨門,茶坑村不論男女老少,都來祝賀,小啟超在賀喜的人群中來回出沒,盡情臨略成功的喜悅,品味科舉給他帶來的歡樂。成功的引力吸引著梁啟超一步步走向科舉高中的頂峰。
1884年後,成功讓梁啟超鼓起了參加會試考取狀元的風帆。為了有更大的進步,梁啟超一面學習八股,一面博覽群書。“十三歲始知有段、王訓詁之學,大好之,漸有棄帖括之志。 十三歲學於廣州呂拔湖先生,十四學於佛山陳梅坪先生。” 1887年,梁啟超肄業於學海堂,始開始放棄帖括之學。
學海堂,嘉慶年間兩廣總督阮元創立,是最高的學府,與粵秀書院、粵華書院、廣雅書院、菊坡書院,並稱廣東五大書院。雖然各個書院風格不一,但皆以考證、辯偽、求得經書本源和涵養為主,學問紮實。學海堂先生稱為山長,一般有八人,個個人品好,學問深,在學界有一定的地位。而督撫到任時都要到學海堂拜謁,可見學海堂在廣東地位之高。
梁啟超在這裡吸取著豐富的營養,系統地學習了考據學、經史、詞章訓詁、典章制度和宋儒的性禮之學,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學術基礎。學海堂有個會食,每月初一,學長和學生共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