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書館建成後,金石部的金石碑帖拓本資料有不少是透過慶雲堂收集到的。
觀復齋開業較晚,出資人是銅刻大家、同古堂圖章墨盒鋪的老闆張樾丞,1930年開張,地點就在西琉璃廠萬源夾道把口西側,緊挨著也是張樾丞出資、1925年開張的邃雅齋舊書鋪。兩個鋪子共三間門面,門臉格局一樣。觀復齋最早稱墨印簃碑帖店,又叫敦古誼碑帖店,時間都不長,後來改稱觀復齋,並請張伯英題了匾。這個鋪子可以說是張樾丞為他五弟張傑丞開的。張傑丞1911年從老家來到北京,在富華閣學徒,熟悉碑帖、端硯等業務。觀復齋就由他主持。
1956年,同古堂、邃雅齋、觀復齋三個皆是張樾丞出資的買賣都公私合營了。後兩個字號被保留下來,都有發展;同古堂的字號沒了。張樾丞昆仲都已作古了,樾丞的長子早亡,次子幼丞、孫效丞繼承祖業,以篆刻名於世。張效丞在已從舊址西移的今天的觀復齋等處掛篆刻筆單,有相當名氣。
琉璃廠的湖筆徽墨 碑帖琴棋(4)
關於樂器
在琉璃廠,樂器當然是指民族樂器。百多年來,這裡有過許多家民族樂器店鋪,還稱不上前店後廠,乾脆就是製作的作坊,邊做邊售。樂器鋪大多在東琉璃廠,連火神廟裡也有。大多以掌櫃的名字稱店名,掌櫃的就是製作好手,帶著幾個徒弟、夥計,有兩間屋子就幹起來,等主顧上門。胡琴、二胡、南胡、板胡、大擂、琵琶、月琴、秦琴、大小阮、笙管笛蕭都有,舉凡拉的、彈的、吹的、打的各種民族樂器大多是自產自銷,有的也需要“過行”,即從經營略有別的同行勻貨賣或乾脆薦到專營此種樂器的店鋪去買,如精緻的銅質樂器和打擊樂器等。
到70年前我記事時,留給我印象較深的樂器店有三家,兩家專做和賣京劇用的京胡和京二胡,另一家是樂器全活。前者是史善朋和竹蘭軒,後者是文盛齋。他們之間其實還有著師父門人和過行掛名的關係。這裡面也有點小故事。
文盛齋樂器鋪位於東琉璃廠與小沙土園把角。兩三間屋子就是車間作坊,掌櫃的、夥計、徒弟都是手不停揮,忙著幹活。有一些成品可以當時挑選買走,這大多是一般的貨,如二胡等;要好的特殊的得另講價定做。這是一家百年以上的老民族樂器店,東琉璃廠很多樂器鋪,像火神廟裡的文興齋、以人名為店名的馬良正胡琴鋪、施子云胡琴店的掌櫃都出自文盛齋門下,而後再往下傳,傳了幾代。
很受京劇內外行賞識的“史善朋竹琴社”,也是以人名為店名,位於東琉璃廠信遠齋斜對門路北,兩間門面門市帶車間,後面住家。史善朋是馬良正的大弟子,也就是文盛齋的再傳弟子,手藝好,二十幾歲就離開師門,另開了買賣。我童年時,史善朋是個三十多歲的漢子,長方臉,白白淨淨,膀大腰圓,手裡的活兒非常漂亮,贏得京劇內行的一片讚譽,這是很難得的。程硯秋的琴師周長華與史善朋在20世紀30年代,因研究制琴和不斷改進而成為莫逆之交。胡琴的音響脆亮,而程硯秋的唱腔又幽咽婉轉、沉鬱多變,一般的胡琴在音色上與之風格不相諧。周找史多次反覆研究試驗,例如,試用過改雲母片代替蛇皮蒙筒,改變琴筒的尺寸,將之放大或縮小,尋找合適的音色,終於試製出音色比較寬厚、適合程派演唱特色的胡琴,流傳使用至今,而二位研究試製者早已作古了。
史善朋終日忙碌不停地幹,活兒壓著,冬天一件舊棉襖,夏天干脆光脊樑。他總臉上帶著微笑,周圍街坊的人緣很好。他手藝那麼好,但光靠耍手藝做胡琴賣,還是掙不了多少錢,照樣要吃窩頭。他有六子兩女,男孩小名大多以“狗”叫之,名字“賤”好養活。他們比我略小,是我小時的玩伴。但這個時間不長,幾個孩子就子繼父業了,都沒有怎麼唸書,到年歲就從父親學制琴,在家學徒。一點兒沒有因為是少掌櫃的而有絲毫特殊,反而要求更嚴,捱揍也是家常便飯。哥兒幾個學得一手好制琴手藝,1956年三大改造時,他們跟著父親一起進了樂器廠,轉瞬幾十年過去了。2001年春節,廠甸廟會在南新華街上重新設立開放,儘管難與往日相比,我還是每年必去,還約上三五少年摯友,踏舊尋故。有一年在靠近臧家橋的南新華街路東的一個小門上,看到掛著一塊“史善朋竹琴社”的木匾,雖不是當年原匾,突然也有“他鄉遇故交”之感。“史善朋竹琴社”的匾,當年是張伯英題寫的,裱好了裝鏡框,掛在門前,這種用書法原件掛匾也是琉璃廠的“獨一處”。我不顧冒昧,推門而入,一位比我略年輕些的老者迎上前來。我得知對方姓史後,劈頭就是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