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容否定,但是精神分析的效果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先,弗洛伊德和他的信徒拒絕為“效果”下定義。所謂的“效果”是回覆到原來的能力?還是焦慮的解除?精神分析真能“治癒”一個人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有些病人終身無法痊癒,或是必須一再地回去接受心理治療?是否是慢性症狀的減輕?如果病人對“治療”上癮,這樣好嗎?不管如何定義,治療的結果要如何測試呢?每一個在維也納執業的醫師都看過“精神異常”的病人。這樣的病人,特別是青少年,很多毋需接受治療,自然而然就好了,至少症狀消失了,或是有很大的改善。因此,精神失調自行痊癒的比例大約為何?而接受精神分析治療的病人病情改善的話,到底改善多少?以上問題所需資料皆不夠。精神分析學家,始自弗洛伊德,都拒絕討論這個問題。
似乎所有的精神治療方法效果都差不多,或者都沒有什麼效果。到了1910年才有人出來挑戰弗洛伊德學派,阿德勒(AlfredAdler)⑥是一個,還有榮格(CarlJung)⑦,以及德國的孔斯坦(OarkarKohnstamm)——今天“人文”,心理學的先驅,一位受人敬重、成功的心理治療學家,他的方式和弗洛伊德學派完全相反,主張心理治療師該融入病人的生活和問題中。
此外,還有各種信仰治療法和意識療法:精神派、催眠師、有一隻“魔箱”的人,更不用說盧爾德(Lourdes)朝聖⑧和哈西德派(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