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靳允違親的事,作了結論說:
是以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允宜先救至親。
能夠對父母有感情,才能對朋友有感情,也才能對社會、對國家有感情,人的世界到底是感情的結合,所以靳允是不對的,應該先去救母親的。
接下來,又舉了一個例子,就靳允違母守城這件事,作了另一個角度的結論:
徐庶母為曹公所得,劉備乃遣庶歸,欲天下者,恕人子之情,公又宜遣允也。
這個故事大家都曉得,曹操想用徐庶,把他的母親抓起來,以脅迫徐庶,使徐庶進退兩難。劉備一知道這情形,就對徐庶說,我固然非常需要你幫忙,可是我不能做違背情理的事,如留你下來,曹操會殺你的母親,使你一生都受良心的責備,你還是去吧!所以另一角度的結論就說,一個領導人,應該深體人情,那麼曹操應讓靳允去救他的母親才對。此所以曹操是曹操,劉備是劉備,他們兩個的領導器度,絕對不同。
……
魏文帝問王朗等曰:昔子產治鄭,人不能欺;子賤治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與君德孰優?
這段是說魏文帝曹丕,問他的大臣王朗他們:根據歷史的記載,春秋戰國的時候,鄭國的大臣子產,能夠不受部下和老百姓的欺騙;孔子的學生子賤治單父的時候,受他道德的感化,一般人不忍心騙他;而西門豹治鄴都的時候,一般人不敢騙他。不能騙、不忍騙、不敢騙,三個不同的反應,在今天(曹丕當時)看來你認為哪一種好?
對曰:君任德則臣感義而不忍欺,君任察則臣畏覺而不能欺,君任刑則臣畏罪而不敢欺,任德感義,與夫導德齊禮,有恥且格,等趨者也;任察畏罪,與夫導政齊劃免而無恥,同歸者也,優劣之懸,在於權衡,非徒鈞銖之覺也。
這是王朗的答覆,首先解釋不忍欺的道理,就是孔子的學生,子賤治單父的事情,王朗說,上面的領導人,本身有德,一切依德而行,能夠真愛人、真敬事,一般部下和老百姓,都感激他的恩義,不忍心騙他。其次聽到領導人任察,所謂“察察為明”,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清楚,如近代歷史上,清朝的雍正皇帝,剛開始上臺的時候,一個大臣晚上在家裡和自己的姨太太們打牌,第二天上朝的時候,雍正就問他昨天夜裡在幹什麼?這位大臣回答昨夜沒事,在家裡打牌。雍正聽了以後,認為這大臣說話很老實,因此很高興地笑了,並且送了他一個小紙包,吩附他回去再開啟來看。這位大臣回到家裡開啟雍正所送的紙包一看,正是昨夜打完牌,收牌時所少掉而到處找不到的那一張牌。可不知道怎麼到了皇帝的口袋裡。這說明雍正早已知道他昨夜是在打牌。他如果當時撒謊,說昨夜在處理公事,擬計劃,寫報告,那就糟了。這在雍正,就是察察為明。偶然用一下則可,但是不能長用,長用總不大好。這樣以“察察為明”的作為,便是使人不能欺的作風。所以做領導人的,明明知道下面的人說了一句謊話,也許他是無心的,硬要把他揭穿,也沒有道理,有時候裝傻就算了。再其次說到不敢欺,上面的法令太多,一犯了過錯,重則殺頭,輕則記過,完全靠刑罰、法規來管理的話,那麼一般部下,怕犯法,就不敢欺騙了。這樣在行政上反而是反效果。下面的人都照法規辦理,不用頭腦,明知道法規沒有道理,也絕對不變通處理,只求自保,那就更糟了。
……
這篇是講臣道,專門講幹部對上面盡忠的道理,但是盡忠不能只作單方面的要求,如果上面領導得不對,下面也不可能忠心的,所以王朗在這裡引申,要上位者有真正的道德,下面自然感激思義,這和《論語·為政》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兩句話的意思一樣。王朗在這裡就是襲用孔子的這兩句話,予以闡述。任德感義的,同“道義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一樣,可以達到最高的政治目的。假使靠察察為明,使下面的人怕做錯了成為風氣,就與孔子所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的結果相同。就是說不要認為拿政治的體制來領導人,拿法令來管理人,是很好的政治。法令越多,矛盾越多,一般人就在法令的空隙中逃避了責任,而且自認為很高明,在內心上無所慚愧。他最後說,這兩種情形之下,好壞的懸殊很大,主要的還是在於領導人自己的權衡,像天平一樣,不能一頭低一頭高,要持平。但一個領導人、大幹部,決定大事的時候,不能斤斤計較小的地方。
……
或曰:季文子,公孫弘,此二人皆折節儉素,